传承仍是造园核心价值观??第47届IFLA发言综述
昆曲有句经典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自古“江南园林甲天下”,而“苏州园林甲江南”。5月28日,备受业内关注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在古城苏州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风景园林领域的2500余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景观设计师共聚一堂,围绕“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分别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管理养护、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及可持续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多个角度展开了交流探讨。
延续发展传统克服“趋同”
多位专家提到传统园林特色消失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许多领域都出现文化趋同现象,表现在园林方面,则为“千城一面”:各地园林风格、形式雷同,片面追求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模式,导致传统园林特色日渐消失。
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在会议主旨报告中特别指出,风景园林创作的目标是让园林中的人身心俱怡,体验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苏州园林,人们能够从中体味到中国古典园林对自然的尊重与对传统文化的汲取,这种思想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仍然是当代风景园林营造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家再次走进苏州古典园林的诗意山水之中,详细介绍了“物我交融”和“比兴”的设计手法。他还强调中国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要深入研究传统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的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贯中西,博采众长。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胡洁在题为“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发言中指出,西方文明背景下孕育的生态城市,多从量化指标和科学技术角度评价城市,而城市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系统,不仅包含自然要素,还有人文和社会特征。“山水城市”模式正是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把自然、人、城市有机融合,寻求传统园林“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和谐发展模式,因此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模式。
园林专家和景观设计师还进一步强调,传统园林的现代继承并非是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而是将传统园林的哲理、思想应用到当代园林中,进行创新设计。
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元化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事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
多位专家指出,景观的发展只有集社会、生态、经济价值于一体,才能实现可持续性。来自日本的前造园学会、城市规划学会会长进士五十八在发言中呼吁,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和文化景观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进士五十八指出,富有多样性的土地利用可以强化生物的生息。创造回归自然的途径,倡导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景观的活用,创造景观的多样化,进而实现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以日本屋顶绿化栽植水稻田为例,稻田的水生环境吸引了大量昆虫、鸟类,增强了生物多样性,这种形式又让居民很乐意到屋顶参与稻田管护,形成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最终进一步形成风景的多样性。
会上,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还就多种园林景观形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结合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总结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经验,即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和体现民本思想,并重点就增强生物多样性、重视疏浚和饮水、“原真性”保护和修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王沛永介绍了主题公园的绿色可持续设计等,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各类垃圾的再利用及增加绿色能源等手段,实现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