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宁:园林教育人文比重应提高
目前,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教育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造型艺术及工程技术。每一类课程的讲授学时各有不同。就目前风景园林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学科比重偏低,注重设计表现,轻视设计理法;自然学科划分过细,注重单科教学,轻视课程联系;专业课程面面俱到,课程设置庞杂,学生应接不暇;专业基础比重偏高,注重基础知识,轻视专业技能等。
在教学方法上,通常过于重视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大量专业基础课程都注重对单科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风景园林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另外,重视表现技法,轻视理论方法。表现技法类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形态发展、园林专业概论、园林艺术原理等专业理论课程比重较小,前者所占学时甚至能达到后者的一倍。
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风景园林教育的改革可以遵循以下方向和途径。
首先,加强人文学科教学。
哲学思想、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等因素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风景园林艺术不断演变。加强人文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时期和地域背景下,风景园林艺术理论体系的本质和核心。
哲学思想对科学、绘画、建筑、文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着创作作品的形式、种类和风格。美学思想和美学观点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各异的园林艺术形式。逻辑学则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路径和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为学生增加哲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的课程比重。
其次,适当强调专业差异。风景园林专业通常偏重中观、宏观规划领域。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周边的自然资源。侧重对自然景观的营造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涉及领域包括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绿地系统规划、乡村整治、流域规划、基础设施景观规划等。
园林专业则偏重微观、中观设计领域。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创造可感知的城市空间的关键。侧重对城市景观的营造,涉及领域包括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园、居住区、企业园区、滨水区等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
再次,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就相关学校的园林专业而言,栽培学、苗圃学、昆虫学、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课程在中低年级阶段所占比重偏大,常常使学生应接不暇。如果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当中,似乎更利于学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掌握。
第四,突出课程专业特点。目前的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仅仅是进行单科知识的讲授,没有突出园林专业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园林的联系,以及对这些学科在风景园林实践中如何运用等知识的传授。
第五,加强课程综合设置,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最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空间的分析能力。
风景园林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加强人文学科和设计理法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技法过硬,思想、眼光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在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发言,本报记者闫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