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先生清华景观学系LA Friday报告纪实

2010-06-29 17:23:46    作者:崔庆伟     来源:风景园林新青年     浏览次数:

  笔者按:生长在“三山五园”脚下的马晓?先生自诩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习时是一个十足的“愤青”,而如今虽然已经成为“意格国际”公司的总裁,却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年轻时的那种慷慨激昂。求学北林、留学北美、海外从业,归国创业,近三十载的丰富经历和职业生涯使他对中美景观进行更切实际的比较,可以对行业一线状况进行更全面的把握, 对我们行业发展更为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而这些时间和经验积累下的认识和思考,固然也会对我们年轻人的专业价值判断引发最弥足珍贵的启示吧!

  报告框架

  一、 未来行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1、国际发展趋势的挑战

  2、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

  3、未来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4、文化传统觉醒带来机遇

  二、 景观行业的目前困境

  1、行业范畴认知的模糊和混淆

  2、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矛盾

  3、行业发展的体制困境和行业规范

  4、主流与非主流的混乱

  三、 未来行业发展的判断

  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带给年轻一代新的机遇

  2、抓住园林给我们的机会,认识园林的价值

  3、新中式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4、行业需要深度产业化发展

  经典语录:

  ?北京就像是我的初恋女友,嫁给了当年最恨的一个混蛋。

  ?有人说,中国是迪拜乘以一百!

  ?他们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专业,而我们是建立在造梦基础上的专业。

  ?赤贫和暴富都创造不出品味。

  ?自信赢得尊重、尊重产生好的设计。

  ?为自我内心而设计:为自己做设计。

  ?景观师常抱怨没有话语权,是因为根本不懂!

  报告内容: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1982年到北林学的园林设计,大学的时候非常愤青(比现在的愤青还要愤青),所以1986年毕业后通过关系,费了老劲儿把自己从建设部调到了兵器部,就是因为某种原因恨死这个专业,不想学了。但是在工业设计混了三年之后,因为出国原因,结果又回来并再一次喜欢上这个专业。我在美国呆了12年,曾经在明尼苏达读书,并在四家大的单位工作:最早去Sasaki呆了三年,和胡洁、赵坚并称“三剑客”(三个一米八以上的中国人给外国人全新的印象),后来去了一家很大的建筑事物所HOK,再后来去了一家专做豪宅和高档度假的Hart Howerton事务所。2001年回国后创建了“意格国际”,现在有上海、北京、波士顿三个公司,主要做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目前,“意格国际”在国内算一个中等规模的事务所,但其中资深设计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事务所??我们有十几位主创设计师,平均年龄45岁,都具有丰富经验和国际背景,所以“意格”并不只有马晓?。

  从学习园林专业、到美国从事景观行业,再回国发现还有环艺专业,我对这个行业也有一些看法想跟大家做一个共享。

  其实大家能听出来我是个北京人,但我为什么去了上海发展,是因为这个地方让我特别伤心。我离开十二年,发现北京变化太大了。而如今,我把北京比喻成我的初恋女友,十多年之后回来,发觉她嫁给了我当时最恨的一个混蛋,而且已经被这个混蛋整的面目全非,不像人样。但是清华呢让我感觉非常开心,因为当年在北林上学去圆明园写生还是从清华这里穿过去,而且我长在大学校园里,所以今天我一走进大学校园就非常开心。

  我今天讲三个方面:首先谈一下我认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社会背景,其次讲一下景观设计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第三个就是想谈一下我对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是建立在前两个方面基础之上的。

  一、 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社会背景

  1、国际潮流发展的形式和趋势

  关于未来发展的社会背景,我们会在什么大的背景下看待我们的发展。首先说说关于国际潮流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这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现在我们一直谈哥本哈根会议,谈低碳,而这些是我们行业无法回避的。然而现在也有非常不健康的一个趋势,就是太拿这些问题说事,甚至以此替代我们行业的范畴。比如现在美国就有点过头,似乎你只要是一个注册景观师,懂得雨水收集和一些低碳做法,就是一个好设计师,就是拿一些技术上的活儿来替代了我们这个创造性的行业该做的事情。虽然这些在这个历史时期是有必要的,但却走过了。所以去年ASLA年会的话题是“Beyond Sustainability”,就是我们要跨过“Sustainable”的概念而回归到行业的本性。虽然我们现在一直讨论低碳设计,但不能让这些话题替换到我们行业的核心话题。我们行业是环保行业吗?显然不是!不是说你做了低碳、环保、人性化就是一个好设计了。打个比喻,你走进一家餐馆,老板强调说他们的菜是低卡路里,纤维含量高,那你就一定掏钱么?他的菜就一定是美食么?

  上次Peter Walker来上海,我也问他是不是感觉目前美国有种趋势,就是关于“Sustainability”的话题替代了行业里对设计的一些要求。他也表示有同感,因为他的作品一直被冠以“唯美主义”风格,但也被指责缺少一些生态的内容。对此,当时他的回应非常到位,他说不要混淆生态设计手法跟生态设计风格,“唯美”的设计一样可以应用生态设计手法,但不要把生态设计当成一种风格。如果生态设计成为一种风格,用了很多假湿地或其他看起来生态的设计,他认为这种风格和其他风格并存,并没有任何的优越感,并不优于传统艺术风格以及现代艺术风格。我很认同他的这个回答,不是说你做一种看起来生态(比如野草和芦苇)的设计,就标榜这是潮流,否则就不是好设计,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不是看起来有野草就是生态设计的,没有野草就不生态么?

  一个停车场同样可以做得生态,我们国家老拿生态做表面文章,而忽略生态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生态?生态就是“循环”。生态本是大自然的一个循环过程,水面蒸发成湿气,湿气成云,云凝结成降水,降水被土壤吸收,滋润苗木,苗木蒸发成湿气。这是一个循环,而人的建设打破了这一循环,土地硬质化,使得降雨不再被吸收,而是通过管道排放掉,从而减少地下水的吸收,土地开始下陷,而人又通过工程化东西阻止他的下陷。那么一个停车场怎么做得生态?在美国按照法律要求,任何一个开发用地水不能排到外面去(除非十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必须实现就地解决雨水的收集。所以,美国大型停车场下面都有蓄水渗水设备,从而没有打破场地内大的生态循环。而国内在做假湿地是非常不生态的,湿地下面做了防水,是靠抽取地下水来维持表面的生态,这不是生态反而是破坏生态的。因此我们面对潮流的时候,更加需要冷静下来。

  2、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

  第二点,国内经济的转型和挑战对我们行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4月17号发生什么了?国十条!它的影响非常大。国十条的出来会对房地产造成非常大的打击,这个打击会使大量的项目停下来。现在大家说现在开发商和买主还在僵持和观望。但其实,开发商是僵持不过三个月、六个月的。因为土地开发每天都是有利息成本的,几年前,一个楼盘一天的利息相当于一辆别克车的价钱,这个比喻两三年之前变成了一辆奔驰,一年之前变成一辆保时捷,几个月以前已经变成了一辆法拉利。地产开发的成本一直在上涨,所以开发商是不可能长期耗下去的。大家对国家形式的判断不能轻信某些专家的意见,因为大量数据是虚假的。我们不能忽略几个基本数据,就是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是亚洲第一,住房自有率也是亚洲第一,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因此,我们现在大量的需求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本来就不该发生的需求,是虚假的需求。前一段在郑州郑东新区,看完之后腿都软了,那房子连着房子,全是容积率3.0以上的32层的房子。有人说,中国是迪拜乘以一百!我觉得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

  且不说房地产,看看中国的基础建设。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靠基础建设拉动的。这有几个基本数据,美国国土跟中国相当,但其可居住面积远大于中国,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是沙漠和高原。而高速路总长度美国是8.5万公里,我们去年已经接近7万公里,明年会超过美国,而我们全部规划和在建的高速路是12万公里,因此我们高速路密度远大于美国。以上海为例,目前有12条大动脉从上海出发,上海到南京、杭州、苏州都有两条高速路。中国的很多高速路是没车在跑的。中国高速路收费一年是一千多个亿,而高速路贷款的利息就有一千多个亿。因此,我们是一个基础建设正在走向过剩的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没有太多发展空间了。例如三横三纵的高铁体系到2014年就会完成,也就是说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4到2015年,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到那时,高速公路过剩,高速铁路过剩,民航过剩。而这些都会对我们的行业产生巨大的挑战。

  3、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当然,除了以上谈的挑战,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首先是未来社会大众对生活水准的高层次需求,就是大家发觉还能活得很好,就像温总理说的“活得有尊严”。所以,我们将来应该是跑质,而不是跑量。中国政府投资的方向会从以基础设施为主转向以民生为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方面。所以,我们未来的项目不再会是把一块农田改成新区、高新科技园区的新建项目,而应该是改造型项目。今天的这些无效投资和粗制滥造的东西会转变成我们未来的机会。面对之前开发商留的配套不齐全、环境不宜人的烂摊子,我们该怎么办?西方的旧城改造是改造100多年前的厂房等,而中国未来的旧城改造可能是十多年前甚至三年前做的事情了。因为中国发展和跨越太快了,我们十五年的变化相当与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变化。

  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会对自己的生活会有一个期望值,这个期望值比美国人要强烈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希望引进美国设计师,但往往是不成功的,因为美国现在已经不生产设计师了,而多是处理排水、残坡的工程师,而在中国需要的是造梦的人。他们对行业的看法和我们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他们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专业,而我们是建立在造梦基础上的专业。

  我为什么回国?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首先是恐惧,因为我感觉在那里45岁的我一定被裁员而失业。因为我进Sasaki的时候很气盛,而当我看到一个台湾人(那个人的绘画水平之强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被解雇的时候,心立刻凉到底。因为人们说他已经不合算了,所以等我45岁的时候我也就不合算了。其次是无聊,整天算ADA,算坡道,所以当我在欧洲看到雪铁龙公园、看到大西洋公园那么伟大的作品时我一下子兴奋了,就打算回国做些兴奋的东西。因为,我感觉实际上国内给设计师所提供的空间和文化背景上的依托都远好于美国,所以中国是一个出好作品的地方。而美国以前有丹?凯利、Peter Walker和Stuward Dawson(Sasaki真正的设计师),但现在已经很少出现非常优秀的年轻设计师了。

  4、文化和传统的觉醒带来的机遇

  另外一个很好的机遇是文化和传统的觉醒。我曾写过篇文章叫《古老的美国,年轻的中国》,其中提到一个国家年龄的概念。我认为中国是国家年龄在三十多岁的一个国家,而到2014年(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会达到40岁。四十岁是什么概念?在美国一个收藏家曾跟我说,中国人四十岁以前非常叛逆,越是非中国文化越好,而到了四十岁立刻回归传统。我就是这样,在北林上学的时候,在字里行间找到模糊的欧洲人设计的小广场兴奋得一塌糊涂,很反叛!但现在我过了四十岁,我打死都不会去“宜家”,因为我根本看不上。人的审美情趣会发生转变,不是说好与坏。当一个国家年龄到40岁,会更加珍惜文化,就像现在老子、孔子开始火了一样。所以,大家开始崇尚中国文化,开始注重传统和文化。

  比如说安藤忠雄会把博物馆放到山里面去,而我们现在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目前在做的还是在解决身份认同问题。北京要告诉全世界我已经不一样了,所以要找一帮老外当评委来选什么现代的东西。我能够理解也觉得有必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向全世界传送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包容的新国家。但是,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老是在解决身份认识问题吧!总之,我们未来文化和传统的觉醒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会。

编辑:just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