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今春苗木供需情况调查分析概述

2010-07-08 16:48:1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今年春季,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苗价高涨、苗木供不应求的局面,山西省也不例外。为全面、详细了解林木种苗供需的真实状况,山西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制定了《2010年山西省林业种苗调查实施方案》,并于5月中下旬,深入全省11个市30多个县,对100多处国有、集体、个人育苗基地的苗木生产供应情况,以及50多处重点造林工程苗木使用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省的林木种苗供需状况有余有缺,有喜也有忧,在育苗面积增大、苗价增高、生产格局良好的背后,出现了供需脱节、市场紊乱、苗木外调、资金外流等一系列矛盾。在此情形之下,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

  喜:

  面积增大,价格增高,格局良好

  全省2010年育苗任务是56万亩,其中新育26万亩。截至5月底,完成育苗62.97万亩,其中新育31.06万亩,分别比任务增长12.45%和19.46%。与2009年相比,今年育苗面积增加38.8%,新育增加37.7%,在近5年来增长幅度最大。

  种苗价格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猛涨现象。例如,油松种子每公斤从2008年的30元、2009年的60元,今年涨到120元,每年翻一番;樟子松种子每公斤从往年的400元,今年涨到2000元;胸径10厘米左右的杨树,从30多元涨到150多元;2年生的红叶小檗,从0.5元涨到3元等等。各类种子、各种苗木,无一例外全都在涨。有些种苗已出现断货,多少钱也买不到。如油松、白皮松种子,5厘米以上的新疆杨、河北杨,以及油松容器苗等。

  调查中发现,苗木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北部大同、朔州,以油松、华北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北方特有的针叶类苗木为主;中部晋中、吕梁、太原,以国槐、白蜡、桧柏等城镇园林树种和花灌木为主;南部临汾、运城,以白皮松、法桐、柿子、石榴等乡土树种为主。有些县、林业局已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如汾阳的核桃、岚县的油松、石楼的侧柏、关帝和中条的白皮松、管涔的云杉、五台的落叶松和杨树局的樟子松等,都已远近闻名。

  今春全省共有苗圃13218处,其中民营企业和个体苗圃11288处,占全省育苗面积的85.4%,比去年增长近20%。民营企业和个体苗圃已成为全省育苗的一支主力军,育苗格局的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已初步形成。

  忧:

  苗木仍有余缺,外调比例过大

  今春山西省苗木仍存在结构性余缺情况。缺5237万株,其中生态林苗缺700万株,以胸径5厘米以上的阔叶树、2米以上的油松等为主;经济林苗缺3930万株,以核桃、仁用杏、红枣等为主;园林绿化大苗缺607万株,以胸径10厘米左右的银杏、国槐、白蜡、垂柳及花灌木为主。余4694万株,其中生态林苗余4600万株,以胸径3厘米以下杨柳、1年~2年的油松和落叶松容器苗、1年~2年的沙棘和柠条裸根苗等为主;园林绿化大苗余94万株,以2米以上白皮松、华山松、云杉等为主。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大量小苗存圃,不能应用于造林绿化,而造林绿化却在等着大规格苗木“下锅”。此外,经济林苗木缺口也较大。

  汾阳市是我省核桃苗木主要产地,但今春也出现了核桃苗木严重短缺现象,缺口达100多万株,这在往年是很少见的。中条局的白皮松、华山松大苗、管涔局的云杉大苗等,由于今春各地用量减少,再加上其价格昂贵,出圃不多,出现大量剩余。

  全省各类重点造林工程用苗13.3亿株,本省自给7.5亿株,外省调用5.8亿株。本省自给的苗木主要是油松、侧柏、刺槐、山桃、山杏等小规格苗木,用于荒山造林等“山上治本”工程;外调苗木主要是胸径10厘米以上的阔叶树(杨树、柳树、银杏等)、城镇园林绿化花灌木(樱花、海棠等)等大规格苗木,用于通道绿化等“身边增绿”工程。

  11个市中,外调苗木以晋中、长治、晋城等为多,外调苗木占本地工程用苗的85%以上;吕梁、忻州为少,基本以本地苗木为主。外调苗木成本高、投资大,如晋中市今春造林用各类乔木苗木4807万株,其中外调2212万株,苗木费用近2.9亿元;长治市近3年栽植大规格苗木共计2415万株,其中外调1932万株,苗木费用近5.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山西省每年造林资金外流在5亿元以上,而全省的种苗投资每年只有近3000万元,不足外流资金的1/10。

  良种苗木供种率由去年的31%提高到今年的35%,但与国家的良种使用目标(良种使用率51%)还相差很远。

  原因:

  投资不足,造林育苗不衔接

  多年来国家、省、市和县对苗木生产的投资基本为零,省里只有育苗计划和一些基础设施投资,没有育苗补助资金,对良种苗木的基地建设和推广也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苗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此外,多数地方对苗木生产也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没有扶持政策,靠市场调节为主。实际上,政府部门对育苗生产的宏观调控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山西省多数地方造林按计划,育苗靠市场。其中的弊端是,育苗生产与造林绿化用苗脱节,育苗者不知该育什么树种,育什么规格,育多少数量,经常是苗木培育落后于造林绿化用苗,什么苗紧缺,价格高时,育苗者一哄而上,几年后造成供大于求,苗木积压。反之,苗木多时,价格便宜,苗贱伤农,几年后又造成求大于供。因此,对于保证造林苗木稳定供应来说,育苗生产还是需要政府指导和支持相结合。

  此外,近几年来全省“造林向植树转移,小苗向大树转移,绿化向美化转移”,各地造林绿化都在追求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大量使用大规格苗木。这不仅成为造成苗木结构性余缺的原因,也使不少地方出现了“圃地没苗山上找、本地没苗外地调、本省没苗外省倒”的现象,地方政府部门从而忽略了本地区的育苗生产,没有从根本上考虑苗木短缺的问题。

  种苗供应与造林绿化之间出现的种种矛盾与不平衡,已经成为种苗产业和造林绿化进程的阻力。地方林木种苗管理部门除了继续多育良种、多育好苗,提高种苗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对苗木生产者的全方位服务外,争取上级财政对林木种苗的资金支持,对育良种壮苗进行补贴,对造林与育苗宏观调控,应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编辑:just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