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从圆明园到世博会 再现国人理想世界

2010-07-08 17:22:38         来源:?望新闻周刊     浏览次数:

  九洲清晏所代表的东方文明,主张平衡与和谐,面对自然,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抢占和索取,而应存有敬畏之心,学会共存、共享

  乘着长长的自动扶梯走下中国馆,犹如踩着祥云从天上徐徐降落人间。俯瞰约有四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省区市馆屋顶花园,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潋滟波光与扶疏花木的映衬下,雄伟刚健的中国馆一下子多了几分柔美亲切。这一刻,中国馆巍峨的大红立柱犹如图画边框,人在扶梯上,仿佛在欣赏一幅流动的“蓬莱仙境”,美得让人舍不得眨一下眼睛。

  中国馆有“东方之冠”的美誉,而烘托、簇拥着“东方之冠”的这片东方园林,被命名为“新九洲清晏”。

  一个半世纪前,在北京圆明园,也有一处叫“九洲清晏”的美丽园林。作为圆明园辉煌40景之“终景”,“九洲清晏”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寄托着清王朝统治者的政治理想。1860年,这处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智慧创造的精华景观,连同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圆明园罹难150年之后,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诞生而重现人间的“新九洲清晏”,无疑将成为这一历史变迁的见证。

  “‘新九洲清晏’的含义更加强调平静、祥和、平安,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馆副总设计师、“新九洲清晏”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这样告诉《?望》新闻周刊。

  再现中国人的理想世界

  张利刚届不惑之年,他告诉本刊记者,上中学时他就常去圆明园遗址。进入清华学建筑后,圆明园遗址更成了他时时汲取营养的精神家园。在这位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心中,作为中国馆子项目的“新九洲清晏”,已跨越民族耻辱和仇恨,是中国人在用当代语汇再现心中世界、表达对自然和城市生活的理解、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一片新天地。

  在张利看来,“这里没有沉重的历史情结,有的只是当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是中国国家馆展示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延续和深化。国人在这里,可以重温传统文化精髓,在内心与外部世界间寻求平衡;外国人在这里,可以更深入地探知东方智慧,了解沉淀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传统文化。”

  相传,远古大禹治水时,把中国分为九个洲。九洲既是中华大地最早的行政区划,也是中国的代称。洲,是水中高土,与“州”相通。在圆明园,“九洲清晏”景区把九洲抽象成被水环绕的九个小岛,极为写意地描摹了中国的山川大地。

  “作为中国馆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新九洲清晏’,也是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化,通过写意手法表现世界与自然”,张利介绍道,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新九洲清晏”,高出地面14米,称得上是一处用东方园林传统建造的现代都市中的空中花园。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口密度越来越高的当代都市,“新九洲清晏”开辟了人与自然亲密融合的新空间。

  在这里,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即“东方之冠”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均为中华大地上的典型地貌景观。在这八洲中,分别种植相应类型的植物,通过对各种地貌景观进行以小见大的演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环境和生存空间,让人对大千世界以至万物生灵萌生出一种热爱与珍惜之情。

  例如,“泽”中种植水杉等湿地植物;“漠”中种植胡杨、柽柳、仙人掌等沙生植物;“渔”中种植水松、金丝柳,呈现出一片“莲叶何田田”的优美风光;“脊”中则种植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对接白腊以及红枫、五针松等珍稀植物。虽然“新九洲清晏”栽种的乔木不过390棵,但种类达到了160种之多,这种生物多样性最终形成了九洲大地五彩缤纷的地理与人文内涵。

  从功能上看,在世博会会期里,“新九洲清晏”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和短时间的放松休整,这片东方园林让中国馆更具东方神韵和亲和力;在世博会后,这里则作为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为城市的水泥森林增添一分清新和温馨。

  从生态上看,“新九洲清晏”让硕大无比的省区市馆屋顶平台从灰色变成绿色,从干硬空旷变得生机盎然,完全借大自然之手实现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是对“低碳世博”、“绿色世博”的最好注解。

  蕴含东方文明的内涵

  圆明园及其代表性景区“九洲清晏”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00年前,在前后约半个世纪的集中修建期,作为“总规划师”的几位清朝皇帝天经地义地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不太知晓中国以外的世界。

  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催生了“世界是平的”的思维,并影响到经济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与几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封闭集权相比,其内核同样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对此,曾经在哈佛大学呆了一年多的张利态度很明确:“世界不是平的。”

  张利的这种思维体现在了“新九洲清晏”的设计上,这座与历史传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屋顶花园,一方面营造了一个“咫尺之间、表现天涯”的抽象宇宙空间,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低碳”、“绿色”理念,并在茶坊酒吧餐厅等园林建筑的表现形式上,舍弃了传统的亭台楼阁形态,采用了与中国馆整体造型更为统一协调的现代建筑样式。

  “本质上,‘新九洲清晏’所代表的东方文明,主张平衡与和谐,面对自然,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抢占和索取,而应存有敬畏之心,学会共存、共享。同时,东方文明更看重大自然本身蕴藏的法则和规律,没有过多强调单一依靠科技发展人类文明,而后者恰恰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张利说:“我有一种担心,即当前世界各国面对气候变化倡导的‘低碳’理念和模式,只是一种技术和策略上的暂时退让。一旦气候变化的危机程度降低,人类又会回到从前,以一种征服者和主人的姿态面对自然,仍然让自然为我所用。”

  张利说:“回到‘新九洲清晏’和中国馆,此次提出的‘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主题,应该切实引起人们重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来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划分出来,即没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九洲清晏’成为圆明园的‘终景’一样,这也应成为人类长期与地球共存共处之道。”

  “身处‘新九洲清晏’,人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思考,即什么样的生活能真正让人满足和幸福?是将自然永远作为获取资源的对象,无限制地依赖科技进行扩张和竞争?还是立足于有限的理念,不必消耗很多资源,通过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幸福?这种启发以及由此滋生的美好情感,可能是源自圆明园的‘九洲清晏’重现人间的真正价值和贡献”,张利这样思考着。

  从空中俯瞰世博园,除了“新九洲清晏”代表的东方园林外,法国馆通过立体园林表现的“感性城市”,也在呼唤人与自然建立一种更为融洽互通的关系。张利称之为“东西方无声的交流对话”。

  目前,世博会每天人山人海的参观人群,几乎都将巍峨耸立的“东方之冠”作为首选目标。限于空间容量,“新九洲清晏”只是人们匆匆路经之地,其间的美丽与内涵仍“深藏闺中”。对此,张利并不感到失落,他希望在世博会之后,“新九洲清晏”能完整充分地成为普通百姓放松身心的场所,既是一处景观,也是观景的一处绝佳场所。

  “这是一处上升至城市空中的花园,可以让人抛开日常生活的杂乱纷扰。这里应成为最人性化、最大众化之所在,因为城市不能缺少人性关怀”,张利这样说。

编辑:just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