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 城市如何应“烤”

2010-07-13 18:18:14    作者:何孟洁     来源:中国气象报     浏览次数:
  连日来,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等多个地方相继亮起“橙”、“黄”高温预警信号,正在举办世博会的上海几度遭遇高温“纠缠”,哈尔滨、石家庄等城市更是罕见地成为高温青睐的地区。酷热天气偏爱在城市逗留,是不是与城市化有关?我们试图通过对上海等地的高温来揭开这层面纱。

  高温频繁触碰城市“易燃点”

  当下,城市高温已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气象灾害。

  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医疗气象专家谈建国称,城市持续高温形成的热气团,首先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它不仅能直接导致更多人中暑,还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烟尘污染,使居民患咽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机率大大增加。在炎热的环境下,死亡人数会提高,如2002年印度因受热浪袭击造成1200余人死亡,2003年欧洲酷暑导致了2.2万人丧命。

  炎炎夏日,为防暑降温,人们普遍使用空调、除湿器、风扇等电器,引起城市用水、用电的紧张,能源消耗量剧增。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受高温影响,七八月是用电量的最高峰,用电负荷超重,如遇“电荒”就不得不采用拉闸限电的方式,如此一来,就会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高温干燥的天气一方面给城市绿地系统造成危害,破坏园林绿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和森林的火险,带来安全事故隐患。如2007年希腊就经历了最严重的森林火灾,近一半国土面积受到影响,高温就是其幕后凶手之一。

  烈日高照时期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期,主要因为高温造成路况不好和司机易困倦所致。气温超过30℃时,暴晒下的沥青路面会软化发黏,增加行驶的危险。入夏以来,各个城市因高温引发的交通事故明显增多。

  此外,热气候会造成城市区域性气候的改变,影响局部地区臭氧层,诱发土地干裂、河床暴露、水源枯竭等灾害,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破坏。

  城市化给热岛“火上浇油”

  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化进程中,“混凝土森林”不断扩大,绿地和水体逐渐缩小,工业化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热岛”。 

  谈建国认为:“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城市下垫面状况发生改变。城市建筑物密度越大,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就越明显,地面通过长波辐射损失的热量越少,城市气温就会越高。另外,城市里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车保有量、空调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等,种种人为热加剧了城市热量的排放,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

  以上海为例,近十年来,上海夏季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和城区、郊区各监测站点的高温日数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市区徐家汇监测到的高温日每十年平均增加了6.4个,奉行、崇明等郊区每十年则增加了0.8到1个高温日。在热岛效应下,中心城区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具有更多的高温日数、更高的极端最高气温、更长的高温持续时间。目前的监测数据表明,城市热岛引起的增温已经超过了区域气候变暖增幅。

  城市化对高温等气象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谈建国告诉记者,通过对上海市热岛年际间变化考察,从气象观测站多年数据来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热岛效应影响比较小,2000年以后热岛效应明显增强。随着近郊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近郊的温度也开始与上海市中心区域温度接近一致,且目前已经处于同步平缓增长的趋势。

  不仅如此,从全年来看,在七八月盛夏高温期间,白天热岛效应最为强烈;从一天来讲,市中心与郊区在下午两三点出现最大温差。城市热岛的强烈效应与高温发生的季节、时间重叠,热岛效应增强的趋势,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也出现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局地气候明显增暖的状况。沈阳农业大学司鹏通过对北京、深圳以及东北部分城市局地气温数据的搜集,分析了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北京、深圳等城市局地气候增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减缓城市热岛应考虑气象因素

  城市发“高烧”了!谁来为城市开几副效果明显的“退烧良药”?

  专家认为,从个人因素来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节能用电、少开空调,安步当车或购买环保型汽车,种植绿色植物,倡导“绿色生活”,都能对局地“降温”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面对愈发严重的高温气象灾害,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考虑多种气象因素,让气象成为“热岛”的“降温剂”,则是另一剂关键的对症良方。

  气象条件与城市选址、城市功能区布局、建筑形式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城市建设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利用气候条件,扬长避短,合理布局。立足当地优质气候资源,发展风能、太阳能,走低碳经济之路;加强城市绿地和“通风道”建设,扩大城市的树木、草坪覆盖率;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满足城市高温时的应急处置需求,提高城市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城市规划必须考虑气象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出发,如不重视城市发展对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考虑气象条件,不仅能达到预期的防灾目的,还能从低碳发展角度取得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如北京市根据当地气候规律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楔形绿地,一方面美化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吸收城市空气中的热量,为市民创造了更为舒适宜人的环境。

  总之,要减弱高温等灾害天气对城市的影响,还需加强城市建设气象规划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与服务系统,充分考虑城市气象因素,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