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现在的苏堤更加通透了

2010-07-22 23:46:23    作者:未知     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苏堤共有六桥起伏,杭州人也叫它“六吊桥”:上上下下,绿杨荫里。这两天来苏堤的有不少杭州人,大家都是过来看一看,整治之后的苏堤是不是更有味道。

  外人看不出“整治”??苏堤六个桥之间少了三个大花坛。大花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姹紫嫣红地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消失”是顺应西湖申遗要求,景观更自然更和谐。

  小小的花坛变迁,杭州人很留恋很好奇,这里头透着杭州、西湖的岁月变迁。

  三个花坛的50年草木记忆:流行种白菜的年代,惟此花红草绿

  在过去的岁月里,三个花坛曾经非常风光。一是因为面积大,共有700多平方米;二来在朴素的年代里,这里的花草总归最精彩。

  金师傅年过六十,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花港管理处的园林工人,与六吊桥的花花草草打了一辈子交道。金师傅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当时杭城大大小小的公园都种上了大白菜,就连花港观鱼里也栽上了果树。但是苏堤没有,还是桃红柳绿占据着西湖风景的头牌。花坛里栽着黄杨树,还有一些茂盛的草花。

  上世纪80年代,审美的改变带来苏堤花坛的大规模整改,一种名为“红花?木”的灌木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当时这种树种很少见,价钱也很高,全杭州似乎只有少年宫还有几株。于是大家对它悉心照料,经过一次次培育,红花?木的颜色也由最初的粉红渐渐养成艳红。

  金师傅的描述,叫人想起那个年代的一部老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社会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后,新进的品种越来越多。苏堤花坛的小修小补常常进行,园文部门总想把最美的植物栽上去。

  老杭州的花坛记忆:这里有关于青春年少的往事

  对很多老杭州和在杭州生活多年的人来说,也有自己的花坛记忆。

  有人说,小时候,远足走苏堤,最后老师总是会让全班同学在大花坛面前留影,花坛里有各种颜色的蝴蝶花。那是30多年前。

  有人说,老底子杭州人拷会儿(杭州方言:找对象),感情还在短兵交接前途未卜阶段,都喜欢在暗黢黢的苏堤这几个大花坛边“压马路”;等转移到人多的白堤上时,这恋情就算是铁板钉钉了。那差不多是20多年前。

  有人说,刚从北方到杭州那会儿,朋友不多,周末就自己一个人抱着滑板去苏堤。每次在花坛边上歇脚时,都会被园林工人提醒,注意安全不要冲坡。那是15年前。

  有同样爱好的人很多,办公室的MM说,对的对的,那时候学轮滑,经常翻苏堤六吊桥,下坡时刹不住脚,撞上过花坛,摔烂过N条裤子。那差不多是8年前。

  而这两年,又兴起了自行车运动,车座后头安个尾灯,苏堤成了杭州最经典的夜骑路线。

  无论是远足、拷会儿、滑板、轮滑,还是自行车,穿越苏堤大家都有个不约而同的动作,遇见大花坛,就绕着转上一圈又一圈。

  花坛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为什么要拆?

  和西湖西进的历史一样,当年西湖也有过填湖的经历,如今西湖的野趣正在一点点回来。

  半个世纪前造花坛是为了好看,现在看来,好像过于“洋气”。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易说,苏堤上的这三个花坛,外形都是几何图形,花坛里的花草也都是修剪得整整齐齐,西式园林风格。而苏堤是我们传统园林风格,讲究自然手法。

  花坛指引的是一种内向的观赏,游客看到的,是花坛本身;而苏堤传统的观赏模式,应该是向外的,观赏大西湖才是苏堤的核心价值。另外,三个环形花坛的存在也打破了长堤以桥为结点的传统。陈易说,现在这么一改,堤的个性更鲜明。不信,大家可以去走一走,看看现在的苏堤是不是更通透。

  改变就是为了更自然,更和谐,除了花坛,包括苏堤的树木,减少原本苏堤上人工痕迹比较重的灌木如红花?木,而改种杭州的乡土树种:无患子、三角枫、桃树、柳树、香樟、杜鹃和茶梅。

  相关文章

  浙江杭州:苏堤3个大花坛太过洋气被拆除

编辑:daodao712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