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世博会乡村案例馆设计师王澍

2010-07-27 17:04:16    作者:方益波     来源:?望     浏览次数:

--世博会的“乡村建筑师”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有一个唯一的乡村案例馆,那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宁波滕头馆。

  该馆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意味着只有城市生活才是美好的。城市有城市美好的地方,乡村也有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当前存在一种以城市标准覆盖乡村的倾向。把“城市化”理解成就是“消灭乡村,变成城市”,这会破坏人类在乡村的历史文脉,造成一系列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乡村文明几被抽干

  宁波滕头案例馆是全球首次也是唯一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的乡村案例馆,王澍称,这是对于未来农村生活模式的美好构想,也是城乡和谐、文明发展理念的体现。

  王澍认为,乡村不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乡村本来是比城市更美好的地方,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是传统中国社会田园牧歌生活的载体,也是所有文人衣锦还乡的最终归宿地。“所以在过去的中国,乡村的住房比城市里的更好,如徽派建筑等,因为在人们心里,乡村才是最终的归宿地。”

  接到设计任务的王澍专程到滕头村去考察。滕头村是现代化新农村的先进代表,曾获得联合国“世界生态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称号。

  王澍觉得,滕头实际上更像城郊的一个新社区,几乎没有了“乡村”的痕迹。村里建筑主要是这么几块:一片上世纪80年代的整齐新农居,是有马头墙的排屋,给外来工人住;一片上世纪90年代后的简化版欧式独栋别墅,滕头人自己住;一片供旅游的乡村乐园;一片供参观的农业实验室,有大棚,无土栽培;一片供领导种树留念的树林,林边象征性地立着一根风力发电杆;街道和城市一样,有人行道、路灯、路牌,种行道树。村里的老建筑早已拆光了,从邻村移来一处祠堂,里面可以喝茶,有乡村戏法表演。村委会里有个大沙盘,是请上海某大学设计院做的新规划,典型的美国郊区别墅群,准备建成后租给游客发展旅游业。村里已经不种地,只种树,生态很好。经济主要靠发展工业,工业都在邻村土地上,村里人口仅约800,村办企业雇用的外地工人却有数千,一年产值已达30亿。

  王澍认为,这个村经济发达,确实了不起,和华西村一样,都属中国最发达的乡村,很有代表性。“但问题在于,我们看到的本应是能体现数千年文明史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工业基地”。滕头村这样的“先进典型”,如果说还有一些“文明”的残余,就是高效率有组织高密度的集体生活,而且基本没有打牌聚赌的陋习。他说,自己从直感判断,很多中国农村的小世界,都像这样只剩下了粗略的外部,它的内部几乎没有历史感和文化内蕴,村民所做的一切,只为最基本的生存,中国传统的乡村文明在当下的农村,几乎已被抽干了。

  王澍感慨地说,这个国家数千年的城市文明在三十年间已成“废墟”,而作为其根基的乡村,要么已成废墟,要么正在荒芜。身处今天中国城市建设的狂潮,有“历史感”的人就无法无动于衷。他希望在世博馆的设计中,体现他对这些问题的忧虑和思考。

  “废墟上的朝霞”

  宁波滕头案例馆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最北部,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12米高的两层独立建筑。案例馆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为主题,以宁波市滕头村为蓝本。馆体采用浙东最具代表性的“瓦爿”来装饰三面墙体,用回收的五十多万块旧砖瓦做成,每块砖都有着超过100年的历史。滕头馆的内部,采用了不规则的切割门设计体现层层景深,楼梯均采用坡道设计。馆内种上了水稻、草莓等植物。

  王澍告诉记者,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灵感和景观结构来自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五泄山居图》,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和一种对未来农村模式的美好向往。

  “我一直记得5年前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的一幕。那些建筑都十分普通,运用的材料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所有的建筑都以最小的破坏为承诺。这给我的启示是中国建筑完全可以跳开追求建筑表面新奇的某些误区,直接进入生态型阶段。”王澍认为,这才是中国建筑的内涵和真谛。滕头馆所采用的“瓦爿”、竹片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也摒弃了建筑中常用的钢铁材料,而选择更为便宜的混凝土。

  “我料定在建馆场地周围会是一群夸张建筑的竞赛,我当时设想的宁波滕头馆大体意向就是:形体方正,简单平静,震撼人的东西将隐在建筑的内部。在一堆喧闹的建筑中,平静的那个才是让人无法忽略的。外表平实朴素,内在气象万千,这就是我们中国。”王澍说。

  滕头馆的屋顶有1.5米厚的覆土,上面种植了高低错落的乔木,设计达10米高。王澍说,他希望这座建筑的氛围是四个字“浓荫蔽日”,碎影随风轻动,体现杨万里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意境。

  王澍说,这样的建筑,在城市和乡村都具有普适价值,真正体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精神。中国原创建筑文化的根在乡村。滕头馆的设计,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路径,建筑完全可以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内核,又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认可和赞誉。

  “我在滕头馆的墙体上部用普通砖块营造出了一抹红色。这是朝霞,是中国文化废墟上的朝霞,代表着希望。”王澍说。

  不是“唯城市为美”

  “滕头馆并不能理解成简单地赞美现在的乡村城市化之成就,实际上是希望有所矫正。”王澍说,“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一波波浪潮中,城市建设正在抹平乡村的原有属性和历史记忆。我的观点是把乡村建设为城市社区不是科学发展之道。”

  王澍认为,乡村发展应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发展成和城市不同的另外一种生产、生活形态,而不是“唯城市为美”,简单地模仿城市。类似村头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龙王庙等,是家族、村落的DNA,是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归宿感。

  互联网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为乡村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础。王澍理想中的城市化,既不是乡村人过城市人的日子,也不是乡村人继续过落后的日子,而是要实现人的城市化,市民和村民,能在教育、医疗等资源上共享一样的国民待遇,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但是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王澍表示,他已在着手开展关于“城市化浪潮中如何保护好乡村文明”的课题研究。

编辑:daodao712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