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林黄国华:从经济数字看花卉产业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黄国华,自2005年以来与北京花协合作,承担了“北京市花卉消费与需求持续调查”的课题。4年来,通过收集调查北京大量的花卉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数据,并与经济学数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后,他从经济学角度向记者讲述了经济现象与花卉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经济规律更好地推动花卉业发展。
如何看待GDP与花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黄国华介绍说,GDP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的描述,它可以反映经济向好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对一个国家去掉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收入的总体反映,具体体现如国家一年GDP是多少,人均GDP是多少。一般来说,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GD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站在GDP的角度,可从三个方面去思考花卉业自身的问题。首先花卉业是否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了与GDP同样增长。近10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的增长是由各个行业内的相关产业推动和叠加而成的。那么,花卉产业产值如何?是否保持着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与GDP的增长是否存在差距,对GDP的贡献如何?这些都是业内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北京为例,在过去3年里,北京花卉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20%,超过了全国平均
GDP增长水平;2009年,北京人均GDP10070美元,超过全国的人均GDP(3678美元)水平,花卉消费接近100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表明北京花卉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不能仅从数字上看,还要分析产业构成。在过去3年里,北京有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事件的发生,极大地拉动了花卉产品用量的上升。所以,北京在制定未来花卉发展规划时,要全面考虑,确定确实有效的目标。
其次,要考虑花卉从业人员的收入是否增加,增加多少,花卉业利润如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后劲如何?这主要是从收入法(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营业利润)的角度来考虑。需要考虑花卉生产、销售、研究人员的收入、厂商的利润。近年来,各地发展花卉业的势头不减,生产面积迅速扩大,产品数量直线上升,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但利润如何?尤其是长期效益如何?这些都需要观察和思考,因为只有稳固的最低利润保障,才能保证花卉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要考虑花卉产品的消费市场如何?花卉产业的发展投资怎样?国际市场呈现怎样的态势?整体来看,近年来的花卉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产业规划和生产种植方面,对花卉消费市场的关注偏少。当前花卉市场的建设亟须做好三件事,即产品保障体系建设(价格相对稳定、基于产品分级与冷链物流的质量保证),分层次的花卉市场建设,基于中国传统与地域特色的花卉消费文化建设。同时,利用经济危机时期产业振兴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吸引一批基本建设与产业发展投资,加强花卉产业基本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龙头生产企业。此外,不可忽视国际市场,制定出口花卉的国家标准,避免贸易壁垒,完善快速通关体系,服务花卉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如何看待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花卉消费关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汽车使用税等税费,以及上交政府非商业性等费用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黄国华认为,在讨论花卉消费问题时,首先要考虑人均可支配收入。例如,2009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175元,北京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38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北京的花卉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探讨花卉消费也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文化和时代差异。例如,对一般居民来说,可支配收入中,要有一定比例存款,要有买车、买房的费用,要有食品、服装等生活必需品的开支,余下部分才有可能去消费花卉。同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收入支配方式和发达国家不同。此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中农民居多,可支配收入少,几乎不会去买花。
值得业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激励北京、上海等高收入区域有能力的消费者去买花?消费市场有多大?市场在哪里?消费人群是谁?消费偏好和需求特征是什么?根据市场需求去满足并引导消费。在市场建设方面,应该吸纳多种形式,如“花卉进超市”、“品牌连锁经营”、“高端花店”、“网购”、“视频与电子码选花”、“专业配送”等。当然,还要注重花卉消费文化与消费氛围的营造,好的文化会引导消费,好的氛围会促进消费。
编辑:水墨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