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回归简单(图)
本报讯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8月底在意大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开幕。此次双年展授予国家馆的最高荣誉“金狮奖”由巴林获得;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我们所熟知的“央视大楼”的设计者荷兰建筑师库哈斯。组委会设立的三个特别荣誉奖,由中国建筑师王澍与印度孟买工作室、荷兰建筑师皮耶特奥多夫一起分享。
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的作品名为“衰变的穹顶”,他是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个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记者在中国美院采访了刚刚从威尼斯回国的王澍,听他谈创作思路以及对威尼斯建筑展上其他国家建筑师作品的想法。
这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相逢于建筑”,相逢之前就需要有建筑,那么相逢于建筑之前的状态是什么呢?那就是劳动者的号子。在展览主题馆里,人们听到了一阵阵陌生的中国呐喊:“一!二!三!”那就是王澍作品搭建过程中拍摄的录像里传出来的声音:一群人在合力搭建一个穹顶,这就是为了相逢于建筑之前的行为和声音。
谈到设计理念和初衷时,王澍解释:“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穹楼’是西方建筑特有的形式,我的建筑虽然在外形上借用了这个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我在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
王澍说,这是一个非常轻盈的结构体,因为这个装置不需要基础,所以它不对场地造成破坏。它的组件很少,搭建方式也极其简易,所以拆解和移动都非常便捷迅速。然而这个装置需要很多人力??要很多人合作完成搭建??即使是对建筑知之甚少的业余人士也可以参与。
这是一个“快建筑”,是用最普通最便宜的白松木做出来的,造价低是它的一大特征;其二是简单,这一次的作品只用了三个助手,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王澍说,这一建筑理念在于,它不需要脚手架,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这些理性的建构来自于感性的理解。不同于其他建筑师只着眼于西方建筑来获取灵感,这个作品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中。我们尤其关注普通人对建筑的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根基。这个方案的名字代表了我们的承诺,即向“业余建造者”学习,关注工艺、技术并应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中。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获得国为巴林王国。巴林国家馆本届参展主题为“拓荒”(Reclaim),旨在通过建筑的语言呈现出巴林海岸线的变迁。展区内放置了三个小木屋,屋里按照三位渔夫的原生态记忆进行布置,木屋里还各设一个荧幕,使得观众可以走进木屋,席地而坐,倾听渔夫畅谈他们的故事。
策展人把巴林国家馆的创意形容为一个“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而这正是他们获得评审团青睐的重要原因。评审团认为,巴林国家馆表面上看不出建筑师的手笔,而事实上建筑师却隐身其中,巧妙地将远方的海拉进了展馆,手法谦逊而深刻,也与“相逢于建筑”的大主题紧密相连。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在授奖词中称该馆因“对国家与急速变化的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的明快而强有力的自我分析”而“感人至深”。
王澍认为这种不着痕迹的表现手法,让人们看到了生活最朴素的状态,它更大意义在于对未来世界建筑思路的一个期待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