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思考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但生态地位极为重要。长期以来,这类地区的绿化问题既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点,也是国土绿化的难点。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我国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后,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更成为实现承诺的关键。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切实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现状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涉及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大部和吉林、辽宁二省的西部,总面积约470.4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9%。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64%,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7.7%,其中乔木覆盖率更低,只有1.51%。但据考证,距今4000?5000年时期(农耕前时期),这个区域不乏森林茂密、水草丰腴之处,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由于历经战乱、人口快速增长和农耕文化的扩展,再加上自然灾害,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恢复这个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西北地区的秀美山川,多少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土绿化,先后启动实施了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进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人工造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4,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五”期间人工造林面积674.73万公顷,占同期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24.50%;“十一五”前两年完成造林任务207.71万公顷,占同期全国造林总任务的26.14%。内蒙古自治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有巴丹吉林等五大沙漠、毛乌素等四大沙地,以及阴山北麓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的土地,“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造林治沙446万公顷,沙化草原治理1005万公顷,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变成了人工绿洲,为华北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二是因地制宜地构建国土绿化模式,灌木林发展迅速。近10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适宜种树的种树,不适宜种树的种草或灌木,灌草乔结合,人工林面积年均净增率6.46%,是全国的2倍多。其中灌木林增加更快,年均净增率达9.47%。陕西省延安市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累计造林1390.2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提升至36.6%,其中灌木林占70%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经济效益可观。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果品总产量超过530万吨,总产值15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突破600元。陕西、甘肃等省的苹果产业已成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
四是全民绿化意识提高,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人民群众建设绿色家园的愿望十分强烈。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国土绿化的领导,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形成了“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30年来,甘肃省有3.5亿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20亿株,年人均植树5.5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9%。
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仍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在自然降水中,年降水量大大低于蒸发量,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在河流用水中,上下游水资源分配不合理,中上游浪费严重,下游断流干涸;在地下水资源利用中,低洼地大量打井,地下水形成漏斗,相对高地生态用水越来越困难;在灌溉水资源分配中,农业用水漫灌浪费,生态用水没有进入分配盘子。二是缺乏抗旱节水树种。人工林几乎皆为单一树种纯林,缺乏物种多样性,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结构,林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容易遭受各种虫害的侵袭。部分地区片面强调乔木种植,成活率低。三是推进难度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多处于黄土丘陵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立地条件差,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绿化难度大。四是管护程度低。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危害大,灌溉条件差,补植补造和抚育措施跟不上,火灾、病虫鼠害和人畜破坏严重。五是投入严重不足。中央政府对本区域内的造林绿化投入并非全额预算,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配套资金基本没有。国家对重点林业工程人工造林的投入近两年才增长到200元/亩,与1000元/亩左右的实际成本差距较大。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重大意义
事关我国生态安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的80%都在这个区域内。西部绿,则中国绿。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对阻止风沙、干旱等灾害南侵具有特殊作用。
事关人民福祉。生态需求已与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一并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迫切需要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有效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建设美好的绿色家园。
事关民族团结。我国有50个少数民族和75%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常年受到风沙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危害,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加大,严重影响民族平等与团结。
事关森林资源“双增”目标的实现。受人口密集和建设用地的制约,我国东中部地区用于扩大森林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干旱半干旱地区宜林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要实现2020年森林资源“双增”目标,必须大力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化造林。
事关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85%的陆地边境线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毗邻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多个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是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国边防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显示我国政治优势的重要窗口。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总体布局
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可以按照西北半干旱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个区域进行总体布局,坚持“人工促进与自然修复并举,保护和利用结合”的原则,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绿化覆盖率达到20%,重点生态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9%,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西北半干旱草原区。加快四大沙地及阴山北麓覆沙带地区的生态治理和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防沙固沙生态屏障建设,封山(沙)育林,加大退耕还林(草)力度,建立灌草乔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全面实行禁牧舍饲,综合治理退化草原,恢复草原生态及生产功能。加快黄土丘陵区和高原山地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生态经济林,尽快形成完善的林草植被体系。
西北干旱荒漠区。积极保护和拯救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大力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植被。在绿洲外围建设以防风固沙为目的的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绿洲内积极植树种草,不断扩大绿洲范围。在沙漠、戈壁边缘,实行封飞造结合、灌草乔结合、带片网结合,建设防风固沙锁边林带。
青藏高原高寒区。加强天然植被保护,适当辅以治理措施,有效保护高寒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在河谷人口密集地区适当营造防护林和薪炭林,防止植被退化,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四、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的主要对策
积极实施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黄土丘陵地区、土地荒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力度;尽快启动实施绿洲地区、高原地区特色林果建设工程,为富民强林增添活力。
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将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公益事业,加大中央财政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对营造国家重点生态林建议实行全额预算并纳入国家生态补贴范围。全面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制度,建立国家国土绿化差别化投入标准制度,改变营造林投入全国“一刀切”的现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国有荒山、荒沙、荒地进行拍卖,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允许一定比例用于其他建设,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林果业和木本油料,鼓励采用乡土树种,营造混交多层林,调动社会各界投身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建立一批特色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有效转移依附于退化土地的农牧民。
因地制宜选择国土绿化模式。灌草乔结合,以灌草为主;封飞造结合,以封为主,最大程度提高国土绿化成效。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加大乔木林营造力度,建立防护林网络。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成效的评价除采用森林覆盖率外,建议同时采用林木绿化覆盖率指标,引导各地根据其自然条件开展灌木造林和经济林培育。
加大对国土绿化节水灌溉的支持力度。在水资源利用规划中建议实行国土绿化灌溉用水、生态用水与农业用水同等待遇,降低或豁免生态用水的水资源费。建议将国土绿化灌溉设施列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大力加强国土绿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灌溉设施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
加强国土绿化的科技创新。重点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的基础理论,对不同地类宜林性质进行分类和评价。大力选育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的林木良种,积极推广节水、保水、灌溉新技术。
建立领导干部国土绿化实绩考核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国土绿化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与办法,把国土绿化作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长远政绩”的观念,充分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组织领导本地区国土绿化”的职能,谱写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新篇章。
(作者: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秘书长)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