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

2010-10-15 22:26:31    作者:程泰宁     来源:建筑时报     浏览次数:

  关于价值判断与评价体系

  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是建筑创新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并突出城市建筑文化特色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以为,“千城一面”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缺失,其根源在于建筑创作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

  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破旧未能立新,在中国现代文化未能形成自己体系的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地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作为我们的标准和取向。文艺建筑概莫能外。

  “阿凡达现象”??令人惊奇,令人感叹

  与此相关联的,则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试图表达中国元素、以及本土文化的作品,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建筑教育、设计实践、理论研究,仍然未能摆脱西方建筑的窠臼,这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认为,如何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语境下解读“传统”,如何从建筑本体出发,理性地解读西方现代建筑,从而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对于中国建筑的“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跨文化对话中,建构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

  在跨文化对话和中西文化比较中,探求“中国话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解读“传统”

  观点一:多少年来,中国建筑师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这与我们对传统的理解有关。我的理解是,任何“传统”,都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传统)一旦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以建筑论,脱离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取向,笼统的讲传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观点二:对中国传统建筑应作多层次的、由表及里的理解:由“形”及“意”及“理”;同时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以“抽象继承”(冯友兰语)的方式,对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加以剖析和解读,才能凸显中国文化精神。这对我们的创作将是一个坚实的思想支撑。

  因此我以为:

  ,形式:必须予以重视。要研究以形式为核心的西方美学,而对“大象无形”、“大美不言”的“中国式审美”不可简单的加以解读。

  ,意境:是一种最富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超出形式美之上的审美境界。中国建筑师在这个领域应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而最重要的是哲理

  我们看到,在西方,不论“现代”、“后现代”还是解构主义都有它的哲学背景;

  那么,从博大精深而又模糊难解的传统文化中发掘提炼出来的“理”,也将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哲学支撑。

  我也试图建构自己的“理”,一种我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这就是“三个合一”。

  我把“天人合一”作为我的建筑观、认识论;把“理象合一”作为我的方法论;把“情境合一”作为我的审美理想。

  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发现,在现代化语境中解读“传统”,对于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十分重要。

  其中“道生万物”(《老子》)??一种以“联系”和“和”为核心的整体性思维,以及“道即自然”(庄子)??一种以“自然”为目标的理性而又不失“浪漫”的美学特征,最使我关注。因为,经过阐发的这些中国哲理,我觉得,比“现代”更现代。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隅之见”。建构新的中国建筑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建筑师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思考。

  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

  观点一:西方现代建筑是一个多元的相互矛盾的综合体。有益的经验和思想常常包括在观念完全相反的流派之中。因此,把一个时期、一个流派看成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全部,既不符合事实,也对创作有害。

  观点二:要学习西方建筑师在形式上的创新精神,但更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重视理性分析、重视多学科交叉的好传统,这对我们的建筑创新十分重要。

  观点三:也要看到,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从追求本源逐步转而追求“图象化”的倾向。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方开始进入一个“奇观的社会”,一个“外观”优于“存在”,“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艺术中的反理性思潮盛行,有些艺术家就认为“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只有作品的形式能引起人们的惊奇,艺术才有生命力”。他们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对于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对当今西方建筑,以及对目前中国建筑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

  传统≠中国,现代≠西方,中国的未来,在前方而不在后方或西方。我们所追求的是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中国”的契合。

  我的中国式创作理想是:“新奇优美的形式、含蓄诗性的意境,和自然理性的本真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只是一个目标。

编辑:daodao712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