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城市正在失去作为生存艺术的景观设计
有关公开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过去10年,中国的GDP增加了约12万亿,城市化人口增长近10%,相当于10个大洋洲的人口,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280万公顷,相当于5个上海;在这10年中,我们看到高速公路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到2007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毕,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完工,除了建成世界最大的大坝外,中国还有世界上最多的水坝,共计2.5万多座。同样,在这10年里,耕地减少了250万公顷,相当于1.4个浙江省的耕地;广大的土地被破碎,乡土社区被分离,自然过程和生物流被切割;中国地表水系统发生了毁灭性的改变,大量河流死去;全球气候变暖的阴影笼罩整个世界,并越来越令人毛骨悚然……,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大地景观的巨变,五千年未尝有过。
这10年是中国城市景观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从1999年昆明世博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美化运动此起彼伏;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由此使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中国式的城市景观。目前这种城市景观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未来20年内,中国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约占41%)。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流淌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未被污染;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坝约25,800座,占世界总坝数一半以上;与以往相比,当代中国有更多的人口处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沙漠,目前,荒漠化总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0%,且每年都在上升;每年都有近50亿吨的土壤被侵蚀。中国在过去的50年中,有50%的湿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
连续几年,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当它们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们被用来建造大型的纪念性广场和建筑、被用来给自然的河道衬底,用来拦河筑坝。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的GDP增长幅度都十分惊人,而与此同时每年因为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7%到20%,这相当于每年GDP的增长量,甚至更高。
我们不禁会问:我们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中幸免于难吗?
其次是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从传统上讲,中国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实上,当我们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项目时,可以发现:被认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遗产,其实大多是皇权和士大夫上层文化的产物。我并不否定它们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曾经的封建上层文化景观是否还能够代表我们民族当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其明显。当一位法国设计师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梦想,将他的“杰作”?? 中国国家大剧院 ?? 移植到中国首都腹地的时候,当巨大、危险的中国央视大楼的修建只是为了制造“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是什么?在中国过往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西方的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三是精神信仰的缺失问题
祖母告诉我:当一棵树长大变老之后,会变成神,有精灵栖居;当一块石头陪伴我们的家园,日久也变为神,有精灵栖居,我们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尝不是?祖辈们修建庙宇神龛用以供奉这些自然和先贤的神灵,它们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们曾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世生活,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为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意义。
过去几年,中国有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载体,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归属将在那里?国营工厂的破产导致大量职工的下岗,对于这些“以厂为家”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物质主义迅速地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上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我们的祖坟,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这些过往灵魂的栖息地和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美国的第一个公园是墓地,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村前神圣而意味深长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控制洪水的名义被水泥渠化了;寄托祖先信仰的风水树被剃光了枝丫,成为城市景观大道上“断臂维纳斯”。土地和景观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面对这三个严峻的问题,当代景观设计学能够担负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重建“桃花源”。为什么景观设计学能够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为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卓越的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关键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
而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景观设计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设计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在重建“桃花源”的过程中,重中之重就是要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记得有一段时间环保主义者是个贬义词,原因是它把环境保护跟社会的发展相脱离了,是出世的作法。现在讲入世,即要把生态保护变成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积极贡献的,甚至是可以改变社会的一种动力。所以生态保护不仅保护生物或某一种动物,而是保护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个系统生存的艺术,也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编辑:符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