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该如何重生

2010-10-22 20:03:17    作者:康宇,李振村     来源:辽沈晚报     浏览次数:

  圆明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刻着沉重和悲怆。它是中华文明深深的创痕,是国耻的见证。圆明园的现实价值不在于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在于它对今人的警示意义:圆明园废墟是西方列强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深痛的伤疤,圆明园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残”和“败”。 ??废墟派

    重建或部分重建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且目前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水平。

    ??重建派

    走在空旷的圆明园,即便是游人也是行色匆匆的,没有那种闲庭漫步的惬意,直到面对标志性的废墟时,人们才会停下脚步,凝视,面无表情地凝视。这一刻,屈辱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这不是矫情,不需要用什么大道理去诠释,只是简单的人性,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之情。这种屈辱感只一次就足以刻骨铭心,但是历史并不因道德优势而青睐复仇者。

  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快乐地跑来跑去,凝视历史的成人们对此大多报以宽容的一瞥,毕竟沉重的情感负担已经压在国人心头150年。望着孩子红扑扑的笑脸,今日圆明园又将留给他们怎样的记忆呢?而若干年后,国人一提起圆明园,脑海中是否还只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荒野中突兀的残垣断壁,飞掠而过的燕雀尖叫着唤起苍凉……

    130个修复品 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

    为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举行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花了半年之久修复的130件文物第一次展出。

    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的孙晨露介绍,今年3月下旬,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出土文物修复工作,原料是3万多块残破的瓷片,它们来自历年遗址整修和考古勘探。在3万块碎瓷片中,配对重塑出一件件没有原型参照的文物。“就像一个庞大杂乱的拼图游戏。”来自各大高校文博系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承担了这项艰巨任务。 目前, 3万多块瓷器残片只完成了7000余块的修复,重塑了130余件瓷器文物,剩余瓷片还将继续进行修复还原。孙晨露表示,今后争取让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变成一个常态。

    今年7月14日举行的“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上,针对文物修复工艺的选择,专家间产生了一些争论。有的专家表示,使用金漆修复不适合我国文物的实际情况,造价过高;有的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文物原真的照片和图纸,就不能靠想象或推测对残缺处的图案进行修补和重绘。最后,与会的文物鉴定专家们对中国传统的石膏配补方法投了赞成票。

    属于圆明园的每个细节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自然不能单纯地用是非对错来轻易去评判。在这次的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上,每件文物都衍生了许多的问题。大多数圆明园研究专家在问:应该由谁来确定圆明园的文物?需要提供哪些依据证明是圆明园文物? 修复这些文物与修复建筑是什么关系?修复的标准是什么?修复人员则在考虑,到底应该选择哪种修复方式才最妥当?媒体瞄准的则是文物修复的意义和修复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而老百姓们更关心的是修复需要花多少纳税人的钱?展览的钱又怎么使用?以及到底能修复多少?

    对于这次修复,慎之又慎的专家们给出的意见是:应根据圆明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此次亮相的大多数瓷片都是残缺不全的,在修复瓷片的表面很容易就能看到一道道白色的石膏线。“用白石膏来衔接,在瓷片上留下独白,看上去很有沧桑感。”孙晨露说,“圆明园是一段屈辱历史的写照,所以不能按常规的修复手法来做。精美的文物和白色的石膏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能感觉到其中的历史痕迹。”

    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修复也是一种记忆,更意味着一种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

    错位的文物 流散国内外的文物怎样收回

    在这次“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还展出了85件珍贵石刻文物,都是不同时期从北京地区回归到圆明园的。石鱼、石桌、石狮子、龙头石构件、石屏风……这一批极具艺术精华的圆明园文物以“回归”的身份展示更显得其意义非同一般。圆明园学会的专家们认为,特定的文物只有在本来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专家介绍,2008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圆明园专题讲座上,会长张文彬特别提到了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的情况,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10件的著名标志性文物,如华表等,都来自于圆明园。

张文彬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一位教授则提出反问: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及的圆明园文物今后怎么办?张文彬提议将这些具体问题交由国家文物局,听取专家和各界意见,研究上报有关部门决定,这是大事,很严肃的事情,不可轻举妄动。

    在北京大学门口有一对原本属于圆明园的华表,不过说是一对比较牵强,因为一根粗一根细,而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门口同样也有一对一根粗一根细的华表,原因就是当时安佑宫的两对华表有三根搬到了燕京大学,就是现在的北大,剩下的一根则闲置到天安门前。后来国图的古籍馆建好后就又将燕京大学内的华表挖来了一根,大概当时各方面都没有留意,也就拿错了,将错就错摆了很多年。

    据说,现存可查圆明园的石雕类构件散落在北京城的不计其数,特别是在北大、清华、颐和园、达园、国图等地。据史料记载,时任北洋军政府巡阅使的曹锟为了给在保定的自家宅子建假山,于1921年从圆明园运走数十车假山石,这个假山现在成了保定市动物园中的猴山。专家们很无奈,北大、清华、故宫、国图哪个不是省部级单位,一个处级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也只有说服住在四合院的平民赵玉兰,收回了一对石鱼。

    圆明园流散在国内的文物尚且难以妥善回归,遑论国外的了。对于国内圆明园回收文物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去做,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交到遗址公园,由管理处接收和看管好就是了。 2006年,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组织20多位著名专家发出“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倡议,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复中,强调征集范围应以国内为主,征集方式应以捐赠为主,不应采取购买方式,还特别强调在宣传上尽量不要采用“大型文物保护工程”之类的措辞,避免给征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说,这个批复非常谨慎,生怕触动一些单位的利益。

    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文化、法律、外交、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如何建立健全文物回归的法律保障体制,如何加快学术研究,提供学术和法律支持,倒是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研究的,给万众期盼的海内外各界人士一个交代,是当务之急。分期分批,如果先把国内问题解决了,让存留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和个人看到我们回归文物的决心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游乐园惊梦 如何保护圆明园不再受伤害

    长长的砖墙内的圆明园是静寂和肃然的,而墙外的世界却是车水马龙而日渐拥挤。被北大、清华、中关村科技园包围的圆明园,那片空旷本身就是一块大大的商业蛋糕。

    记者8年前曾经到过圆明园,当时的消息是圆明园将进行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修护工作。只不过满眼的游乐设施、嬉笑的游人让记者不得不败兴而归。园子还是园子,只不过是游乐园了。

    社会各界对此早就纷纷提出过意见:“圆明园何必图热闹”、“要公园,还得要遗址;要效益,还得要历史”、“这一切混成的娱乐、旅游、观赏以及商业气味儿,与这遗址特有的历史沧桑感是那么格格不入,就像巴黎圣母院里开设卡拉OK厅一样的不可思议”。针对这种现象,教育界文化界曾一度掀起“反对重修圆明园”的议论。

    最近几年,这种苗头又开始抬头,在园内建不了到园外建主题公园的声音此起彼伏,其实圆明园遗址公园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公园。

    早在2000年,北京市已经通过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这个规划批判商业游乐化倾向,决定恢复全园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保持大部分遗址被毁面貌,必要的建筑物恢复限定在10%以内。只不过那些游乐设施直到2007年才被拆除,其中原因自然离不开经济利益问题。这里除了政府投入不足之外,还有决策摇摆和执行不力的问题,以中国圆明园学会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呼吁希望北京市政府能够恢复成立一个涵盖政府、学术、民间等在内的领导机构进行决策和协调,以便更好地保护圆明园不再受伤害。

    200亿的仿品 再多的钱也建不出原来的圆明园

    围绕圆明园的话题似乎永远可以挑起人们的敏感神经,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6年9月13日,《东方早报》一则“横店将筹200亿元重建圆明园,欲现146年前辉煌”的报道,再次把圆明园推向争议的风口浪尖。报道中称,以经营影视基地闻名的浙江横店集团已着手以1:1的比例,在浙江金华东阳市横店镇的西边复建圆明园。规划中的“圆明新园”占地350公顷,保守估计,复建需历时5年耗资200亿元。是商家炒作?亦或爱心之举?一个民间机构启动的宏伟蓝图迅速引发了新一轮的猜测和质疑。

    按照当时横店异地重建圆明新园总指挥徐文荣的说法:“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仍然记录1860年屈辱史,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另据项目指挥部测算,在200亿元总投入中,建设投资约70亿元,包括超过16亿元土建费用、44.7亿土地征用费以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费用;另130亿元将用于回收、复制文物。消息传出,反对之声随之而来。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圆明园已经死了,如今残破的圆明园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同时,圆明园并非短短五年、十年就可以完成的。与其如此,不如将这笔资金用于当前迫切需要保护的古代文化遗产,或者干脆建造一些展现当代风格的建筑,其中可以融合古代建筑精华,为后代子孙留下当代的文化印记。 ”

    人民大学清史所原副所长王道成教授至今对横店此举耿耿于怀,称之“就像一场秀”。他一直坚持整修圆明园遗址,并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争取再现往昔的辉煌,“因为,圆明园不是一般的园林,它的兴废是和300年来中华民族的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王道成拍着桌子大声强调,“即使复建也绝对不是异地复建”。

    按照当初的计划,整个“横店复建圆明园”建设工程将于2009年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在五年内完成全部建设工程,并计划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然而,2009年4月发出的一纸“叫停令”让尚未开建的工程成了泡沫。时至今日,谈论圆明园的人还会时不时提起当初那个激起千层浪的构想。也许,正像有人说过的那样“一点也不怀疑,200亿元掷下去,一个所谓的圆明园就能建起来。别说200亿元难得圆明园之真髓,就是2000亿元,也一样只能弄出一个有形无神的赝品。一个21世纪的圆明园永远不会是19世纪那个举世无双的圆明园。 ”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