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博留下的艺术财富(组图)
韦天瑜
位于宝钢大舞台前的韦天瑜作品《城市意象》
观众的认可
第二次见到世博园沿江景观带雕塑项目总策划人韦天瑜,已是上海世博会快结束的日子。似乎越到此时,他心中越是踏实,就像黄浦江边秋风习习中依然屹立的座座雕塑。这些世博园的雕塑经过半年的世博历程,已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世博会为上海市民留下的艺术财富。
每一次到宝钢大舞台采访,入口前面就是韦天瑜的作品《城市意象》。这个雕塑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结构,在一侧有很多人坐着金属滑梯激流而下。说实话,我也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味。它像是在告诉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像是坐过山车,伴着高耸的摩天大楼、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人们过着激动、兴奋、拥挤、喧闹、紧张等既相同又不同的日子。它像年轮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扩张;它像时钟告诫着都市的生存危机;它像巨大的树桩盘根错节无可阻挡地蔓延生长。总之,它用艺术的眼光诠释本届世博会的主题。
我常常看见很多观众在这尊雕塑前面留影,或在琢磨这座雕塑的其中韵味,或在欣赏其中的美。在世博园沿江景观带的很多地方,这些精美的雕塑,让辛苦的观博人得到一种休息和享受。的确,在世博园里,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丰富了世博园区的环境,提升园区文化内涵,对世博会氛围的营造、理念的推广都起到了催化作用。
宝贵的财富
韦天瑜想起一年多以前为世博园雕塑奔波就很感慨。不是感慨自己的辛苦,而是感慨国内外很多艺术家为了上海世博会的奉献。
世博园沿江景观带包括了东起白莲泾公园及世博村滨江绿地,中到世博公园、庆典广场及江边码头,西至后滩公园等3个部分。从建设之初,艺术家们的构想就很长远,不仅仅是诠释世博会的半年时间。从东到西3组雕塑分别被命名为:《都市新山水??人与地球的重新签约》、《海上城望??生存环境与居住灵魂的对话》、《桃源行??人类与自然的对话》。有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德国、以色列、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20多位艺术家的27组作品,它们是从来自13个国家的800多件征集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有4组还是艺术家捐赠的。这些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后滩公园是上海市区仅存的滨江湿地,雕塑手法自然、原生态、本色、不事雕饰。其中有瑞士艺术家创作的《描绘空间》,中国艺术家许江创作的《汉葵》,它们远离喧嚣城市,寻找和回味桃源梦。
世博雕塑通过形象、直观、感性、互动地演绎世博会主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语言展示文化艺术的多元,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欣赏这些作品是一次感受城市生活、文明、发展、梦想的视觉之旅。这些雕塑不仅仅是为浦江园林增色,不仅仅是作为上海本土的;还要借助黄浦江沿岸区域及其变迁,表现具有普世意义的城市记忆、城市传奇,体现上海中国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胸怀。
长久的记忆
世博会之后,世博园的许许多多展馆,除了著名的一轴四馆外,可能大部分将被拆除,那时候,世博园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然而,沿江景观带将几乎原封不动地留给上海市民,里面的那些精美的雕塑还将继续留存,时时地让来过或了解过上海世博会的人想起2010年这里的喧嚣和热闹。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的主任,韦天瑜曾经担任过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多项公共艺术项目工程的策划人。他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等城市公益性文化是很重要的元素,包括像城市历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关乎到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
但什么样的城市雕塑才能担当起这样的任务呢?韦天瑜认为,现今落后的城雕创作和评价体系及落后的城雕管理意识已经与先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标准和需求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各种数据。而长达5公里的世博园沿江景观带雕塑避免了这一问题,全球著名的公共艺术家、雕塑家、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一起共同创作,以国际的视野、思维、创意,以多元的文化和艺术表现手法,共同演绎雕塑和公共艺术在全球城市化大格局下的表现形式和材质运用,营造世博会的艺术气氛,打造世博印记的艺术名作,为参观者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这些世博园的雕塑,将伴随上海人今后长久的日常生活。
编辑: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