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上海绿化将向何方

2010-11-11 16:28:18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圆满闭幕,业界对世博后上海绿化发展之路的讨论也愈发深入,这也正是前不久《绿色东方》年会讨论的主题。自从2002年底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后,上海的城市绿化开始大踏步前进,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就有350平方公里,达到了三分土地一分绿的境界。后世博期间,上海城市绿化发展空间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方面?又有哪些新政助推绿化资金的有效利用?

  开辟新的绿化空间

  城市绿化最挠头的问题是土地,尤其对于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要提升人均绿地率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开辟新的绿化空间,加大立体绿化建设的力度,由地面向空中发展。上海市世博局绿地公园片区部部长陈敏对此体会颇深,他在早年间担任上海市绿化局副局长时就提出:上海绿化必须走综合发展之路,采用多样手段进行绿化。上海高架桥上的悬挂绿化、墙面立体绿化以及破墙透绿从那时起就开始动起来了,世博会期间,立体绿化更是抢眼,园区85%的场馆都进行了立体绿化。这从一个侧面透射出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谈及世博园区的立体绿化,上海市绿委办秘书处处长李莉指出,从参展各国对绿化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绿化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人们改善气候、应对生存环境的关键措施。如果说世博主办方尚有公园绿地可以做绿化,但对世博参展方而言,空间极其有限,只有主体绿化可以发挥了。可以设想,如果偌大的世博场馆没有各种形式的立体绿化,那将是怎样的荒漠?世博会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生活的模拟,在未来土地愈来愈少的情况下,立体绿化是绿化拓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由于立体绿化是做在构筑物上的,对企业而言,技术储备很关键;而在技术上要突破,还需与相关结构、材料等领域的专家、企业进行广泛合作。

  绿化提升需多管齐下

  现在全国各地对绿化均较重视,从一线城市到小城镇,人们把绿化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地城镇化进程太快,很多地方的绿化出现“快餐化”弊端,上海也不例外。移植大树、密植、求新求异,追求的都是立地成景,快速见效,虽然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在产业配套还跟不上的情况下强行实施,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为日后的养护和园林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现在很多城市的重点工程完工没几年就得改造,面临着抽稀、替换等问题,大多归因于当初种得太密、植物选择不精等。

  城市绿化不能只追求量、追求快而忽视可持续发展。上海花木公司副总经理吴蕴介绍瑞士馆案例时提到,他们在探讨方案阶段花去了12个月的时间,反复推敲细节,设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准备植物用了6个月,而施工只花了1个月。正是这种充分尊重科学的严谨做法保证了瑞士馆绿化的完美开场。这是国内同行尤其要学习的。匆匆上马的项目,设计方案还不完备就开始施工,施中工遇到不便之处就很随意地更改方案,市场上找不到设计方案中的植物也随便替换,其结果往往是景观不伦不类,难以成就精品项目。

  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总顾问王孝泓说,上海未来绿化的提升需多管齐下,绿化改造提升首先要有完备科学的方案,标准化的容器苗生产要配套。此外,园林养护机械化、对环境建设地下空间的研究以及园林枯枝落叶的收集和利用,也都要迎头赶上。这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才能更科学、发展更和谐、可持续。

  绿化要建设更要巩固

  以往提及绿化业绩,人们重视的往往是新增了多少量,眼光盯紧的多是建设成绩,对绿化业绩的巩固不够重视。业界曾流传这样的黑色幽默:如果把各地历年上报的植树造林业绩累加,现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应该长满了树。而事实远非如此,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只重建设而忽视成果的巩固。

  为克服这些弊端,切实推动包括立体绿化在内的各种绿化建设步伐,巩固绿化成果确保绿化资金注入绿色银行,上海市启用了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加盟监督。李莉介绍,有了这些现代技术加盟,各区县的林木绿化率不但有据可查,还可进行数据对比,形成动态的监督机制,避免了绿化走形式。比如说立体绿化,政府为推动实施会给一些补贴资金,你这个区拿了,做了哪些项目,效果如何,卫星遥感数据一目了然。每年有每年的数据,而且还要对公众公布,由不得你不真抓实干。不光各区县间有比较,自家今年的和去年的也有比较,如果以前的绿化成果不能巩固,遥感数据也会反映出来。

  后世博期间,上海绿化的重点将更多转向绿地质量的提高和绿化成果的巩固上。

编辑:yuanl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