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规划林水一体 让百姓享“生态福利”

2010-11-19 17:05:45         来源: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

  随着《扬州市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修编)》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的评审,“规划”以“打造绿杨城郭,建设生态扬州”为基本理念,将“城、林、水”有机统一,为扬城百姓呵护蓝天碧水,谋求更多生态福利。

  昨天,国内林业权威专家对《扬州市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修编)》进行评审。会上,专家高度评价扬州“规划”的科学性,认为“规划”秉持了城林共生、林水一体、和谐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

  生态优先 打造绿杨城郭

  【规划】以“打造绿杨城郭,建设生态扬州”为基本理念,提出发展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是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确立森林植被在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构建扬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

  【解读】“这是我所见到的最能体现实践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之一。”评审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教授表示,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扬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生态优先、生态安全必然成为新世纪扬州林业发展的主导思想。

  他认为,“规划”以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确定的“三生态”思想和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提出的“三绿色”理念为指导,立足扬州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提出了“打造绿杨城郭,建设生态扬州”的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农村的林业建设,明确了东西城镇发展带与南北城镇发展轴相结合的新型城市林业建设思路。

  “城、林、水”有机统一

  【规划】以扬州市域为对象,从区域景观背景出发,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理论和“林网化-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将城、林、水进行有机统一,建设城林共生、林水一体、和谐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网络。

  【解读】城市地区的森林资源和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绿肺”与“蓝肾”的美称。北京林业大学张志强教授说,建设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水而兴盛的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湖泊众多,水网发达,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31%,是我国典型的水乡之一。水域面积大导致成片宜林地资源缺乏,这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本来是“短腿”,但扬州能因地制宜,按照林网化和水网化的理念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实现“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目的,这样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不仅是扬州坚持科学发展观思维的体现,更对我国平原水网地区城市森林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传承弘扬历史绿色文化

  【规划】初步建成生态林业优良、特色林业发达、人文林业先进的现代林业体系,达到森林资源总量实现跨越,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森林生态网络基本健全,森林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林业在“绿杨城郭、生态扬州”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解读】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承历史文化。安徽农业大学吴泽民教授说,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人们追求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愿望的增强,环境品牌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显着标志,弘扬历史绿色文化、倡导现代生态文明应当成为扬州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不懈追求。“规划”充分体现了把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基础设施来抓,下一步扬州的城市森林建设,要加大对古树名木和森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挖掘古代扬州“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竹文化、“五百年间城郭改,空留鸭脚伴琼花”的银杏文化、“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花木文化、“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文化和“集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园林文化内涵,弘扬古代林业文化,通过发展林业生态文化,提高市民的生态文化意识。

  林业高新技术迈向产业化

  【规划】以《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指导,紧密结合扬州实际,规划包括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健康、湿地保护、森林文化五方面内容的18项重点林业工程,对树种选择、配置模式和持续经营等10个方面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组装集成,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指导扬州森林城市建设。

  【解读】发展特色林业以壮大绿色产业,是扬州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省森林资源检测中心主任王国洪研究员说,扬州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优越,茶果经济林、生态林、公益林基础资源丰富,应当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为扬州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是在林板、林纸领域,建立一定规模、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扬州林产加工体系,从而促使产业化程度在更高水平上发展,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编辑:零度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