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纵论“环首都经济圈”:打造为宜居生活基地

2011-02-15 18:27: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市两会上,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要建立“环首都经济圈”?如何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如何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

  张志铭委员:建立“环首都经济圈”势在必行

  释放首都优势,形成“环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综观世界各国,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首都经济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韩国首尔经济圈占到了经济总量的67%,巴黎经济圈占到法国GDP的35%,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180多亿,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建立“环首都经济圈”有利于为首都疏解压力。

  通过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为首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疏解首都的交通、人口、住房、养老、环境压力,为首都的人才打造创业平台,为首都市民近郊休闲旅游度假提供新场所、新形式,为首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打造承接首都产业和功能转移的平台,借助首都的优势,迅速提升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未来50年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

  张国利委员:河北将在更高站位上与京津对接

  今年河北“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点实施“四个一”战略,“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被列在首位,又一次表明了河北将重点围绕北京做文章的决心。

  河北要提升自己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在更高站位上实现与京津的统筹对接。在硬环境上,以城市建设和发展作为核心抓手,缩小与京津城市的梯度差,重点在交通上做到与京津规划的“无缝隙”对接。软环境上,推进政府职能由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竭力打造河北低成本投资洼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同时,找准河北的定位,在京津产业及未来发展中寻求链条的节点,在互补性较强的领域大胆尝试,在差异化中实现衔接配套,走竞争、合作、互补、错位发展的路子。

  王子华委员:将“环首都经济圈”打造为宜居生活基地

  环首都地区地价低廉,居住环境好。针对北京生活成本高、住房紧张的状况,瞄准首都住房需求,在13个县(市、区)建设以住房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宜居生活基地,每个基地的容量不少于5万户,吸引首都居民购房置业。

  北京共有500多万“北漂一族”,他们中很多人收入不高,住房条件非常差,住在地下室。为此,“环首都经济圈”可以在北京周边打造“人才家园”,供北漂们租房居住。目前已计划建设9万套廉租房,明年将可以提供给在京的北漂人才。一期将先期投入建设5万套房,建设地点位于和北京接壤的香河、大厂、涿州、涞水等地,将有9个县每个县建1万套。用很廉价的租金,吸引人才定居,同时在周边也可以提供创业基地。

  此外,在环首都13个县(市、区)可以各规划建设一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5平方公里,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推进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每个县(市、区)还可以建一个总量不低于1万套、以廉租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每套房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总计13万套,为北京高层次人才到河北创业提供服务。

  时念洋委员:按5个经济带模式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市、区)应高标准做好园区和基地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北京相关规划的对接,明晰产业承接方向及发展重点。

  可以按照5个经济带的模式打造规划中的“环首都经济圈”。这5个经济带包括环首都城市带、高端产业带、城市一体化示范带、休闲度假旅游带和环首都生态带。并建成若干个与北京对接的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与服务外包产业以及生态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承担北京产业转移。

  对于经济圈内地级市城市周边10公里范围内,县城周边5公里范围内,将进行大规模拆迁重建,农业人口将全部转化为城市人口,迁入城市社区;而此范围外农村也将全部重新规划,建立中心村,生活品质亦将与城市看齐。为了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在“环首都经济圈”内,还可兴建100个房车基地,方便北京市民的驾车出游需求。

  梁晓华委员:从五方面加快“环首都经济圈”建设

  当前已经吹响了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号角,为了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又好又快发展,今后可以在以下5个方面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1)交通体系建设。以上4市13县可以在1-2年内,通过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名副其实的半小时经济圈,即“环首都经济圈”内任何地方,都可在半小时内到达北京城区;3-5年内,“环首都经济圈”将基本完成与北京同城化。

  (2)通讯体系建设。将通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固话通信等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加快与北京联网、同网改造,实现与北京固话通信无长途、移动通信无漫游。

  (3)信息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与北京协调联动的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供需、技术成果交易、环境监测、治安交通、招商引资等各种公共信息共享。

  (4)金融体系建设。推进京冀金融一体化进程,引导鼓励北京的主要金融机构到环首都地区设立网点和分支机构。健全区域票据交换系统,逐步实现区域内支票通用、银行储蓄跨行政区通存通兑。

  (5)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与北京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环首都县(市、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与北京的对接融合,实现互通互认。

  ■资料: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1圈、4区、6基地。14县(市、区)即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圈即环首都经济圈。4区即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即养老基地、医疗健康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

  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目标是,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96亿元达到4784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00亿元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2%;城区总人口由2010年的165万人达到300万人,年均增长12.7%,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上升到60%,年均增长5.4个百分点。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城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