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玛提森:背着《道德经》周游列国
作为进行自由创作的景观设计师,约翰内斯?玛提森在世界范围内携手不同国度的年轻人,试图通过修复被破坏的大地景观,挽救相关的文化财富,恢复自然和人类的生命能量。他认为只有在人类和艺术的帮助下,自然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也只有在自然的庇护和启发下,人类才能实现精神的超越。
约翰内斯?玛提森(Johannes Matthiessen)博士,德国环保艺术教育家,1946年生于德国。大学攻读建筑学,从事20年艺术教育。他作为创意设计师为大众汽车、瑞士航空以及国内外的画展和雕塑展工作,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和海德堡大学担任教职。曾在波兰、美国和希腊获得各种奖项。其作品《康复大地:和自然的艺术对话》一书已在国内出版。
康复大地,一个生态修复者的信仰
底特律,兴与废皆系于现代化
问:底特律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号称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河穿过闹市区,河畔耸立着一座72层的建筑物,即“复兴中心”,它是底特律的象征。底特律的大市区包括6个郊县和附近中小城镇,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你在那里发现了什么不安的现象?
答:底特律在法语里意为“海峡的地方”,最初为印第安人的毛皮市场和木材集散地,早在100年前它就开始成为美国汽车的同义词,底特律的汽车工业也成了美国经济的一大动脉。但你们想象不到,在如此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有很多荒芜、废弃之地,那是曾经的厂房、仓库、道路,地面严重板结和污染,连草也长不出来。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毁掉了,就像爆发了战争一样,场面令人震惊。可以说,底特律荣耀于现代化,也毁于现代化。
我走访了当地很多年轻人,他们自打出生以来,就没在城里见过自然的土壤。粮食是怎么生长出来的都不知道,他们甚至认为粮食就是工厂里的机器生产出来的。我试着带领当地年轻人一起在这些废弃之地上种地,恢复地力,同时让他们日益板结的心灵得到一些滋养。
问:效果如何?进展顺利吗?
答:参加者热情很高,但要让一些不懂“田园”的城市人明白大自然的生命特点,并不容易。他们找来很多包装木箱,把木头拆开后在地面上做成一厢一厢的空格,整整齐齐,再填土进去,就像中国很多街头上的花台,他们就在这样的木头方格里种蔬菜、花卉。但真正的田园不是这样的,因为木头方格里的土壤与地面没有形成一体。生命是流淌的,不是方方正正的,生命需要自由地交融和释放。
问:你对自然生活、土木建筑很感兴趣,你认为该用什么方式把这些理念置入人们心灵呢?
答:我在非洲一些地方见到很多青年人在路边从事即兴的石刻艺术,成都好像还没有,就是手工打石头,非洲人如火的民族性格,因为这样的雕塑而得以保存。我的想法是,人们应该用本土的土木文化来打破美国那种钢铁文化,这应该成为复兴大地艺术、沟通心灵的主要方式。
关注地球,从物理层面到情感层面
问:你是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特性的?又是如何着手你的艺术教育的?
答:人的想象力来自哪里?是电脑还是人脑?我的想象来自室外,来自大地。你从非洲人的步伐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好像处于一种舞蹈的快感中。因此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我的艺术教育能够唤醒潜藏在不同民族的血脉里的因子,让他们通过艺术教育获得与天道的沟通。必须承认,有趣和好玩是学生的天性,但这又是一般学校所不容许的。我在非洲的一些学校设计的艺术景观,雕塑、树木、壁画,都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共同完成,目的就是要把学校打扮成非洲人的家,学生们喜欢学校就像喜欢自己的家一样。
在《康复大地》致中小学生的一封信中,我说:“我们每个人必须对环境问题具备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当以所有的感知和用心面对地球整体的现实状况时,我们与地球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具有疗效的对话。对话意味着双方相互学习。可是地球现在似乎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推动这场对话,它让我们频繁地遭受龙卷风、洪水、森林大火、地震、暴雪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地球只是一个物质性实体,人们为所欲为,就会付出代价……因此我恳请大家,尝试着与我们的环境、大自然和地球母亲进行更加深入、更加专注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地球的‘物理’层面,同时还包括地球的‘情感’和‘思想’层面。”
问:请介绍一下你在成都华德福学校设计的景观。
答:我不搞那种孤零零的街头雕塑,它们是“死”的,因为与大地没有生命关联。我利用了中国的太极图,造型就像妈妈的手臂,那是爱的港湾。周围是由12个大圈组成,3个一组,中间是一个耳朵造型的花园,提醒人们聆听地球,聆听孩子的心声。整个景观是开放式的,充分展示了天、地、人的和谐关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这应该是返璞归真的“乡愿”,也应该是人类对待大地的理想方式。
修复地球,同时也是修复人心
问:你心目中理想的艺术教育方式是什么?
答:我们的教育是“头、心、手”的教育,就是把个体与人情、天道相应的教育理想具体化,给出路径和方法,即思考、感受、行动。正如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所说:“我们最高的努力必须是培养有创造力和责任感、有能力应对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挑战,并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的全面的人。”不仅要如《易经》上所云“圆通神”追求天道, 还要“方以智”体察个体、知识后寻找路径。
问:你在世界各地设计了多个这样的艺术项目,效果如何?你还会再去吗?
答:我一直在这些已经建成的项目里穿梭往返,有的地点反复去了十几次。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作品,因为当地人都参加了,他们也是创作者和维护者,因而保证了艺术景观的效果。
问:你多次提到生命的能量,可以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答:任何环境都有能量和灵性。要做一个“能量艺术家”,是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与能量连接。
问:你对中国的学校景观设置如何评价?
答:有些学校拥有极好的景观艺术设置,比如有一家实验小学的校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校园中独特的“树屋”,可以让孩子更加亲近自然。大自然就是课堂,与其在课堂上单纯地教给孩子们关于自然的理论,不如将他们带到自然中,让他们通过亲手种树、改变环境来体验什么是真正的自然。修复地球的同时,也是在修复人的心灵,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惜这样的学校目前还不多。
永远想着人类是一个整体
问:你为什么喜欢中国文化?你不断提及“道”,真是头头是“道”。
答:中德文对照版的《道德经》是我的随身宝贝,我是一个背着《道德经》周游列国的生态修复者。我的书里多次引用老子的话,在我的很多生态修复项目中,更是贯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道”。
比如在奥地利海伦山谷体验公园项目中,我特意树立了刻有老子箴言的花岗岩石碑;在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为了消除老城与新城的不和谐,我在其间修建了一片类似呼吸器官的城市迷宫。我在书里说,“正是这种功能和地理上的严格隔离,才使萨格勒布产生不协调:老城太‘女性化’,而工业化的新城则太‘男性化’。” 这些让我想起老子“万物负阴抱阳”之论,自然的奥秘就是和谐与平衡。
问:你如何看待成都的城市规划?
答:我看过成都一些城市规划资料,参观了城区的“绿道”,我觉得“绿道”的设计很好。另外,一些高楼里,每隔5层可以考虑加装一个小花园,高楼社区应该有公共的交流区,设置一些喝茶的地点。大城市应该是一个社区,我们永远应该想着人类是一个整体。承认自我、人情与天道同在而又予以区分,希望人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和未来的。合乎性情,顺乎天然,更讲求运用,在现实中顺应天道再求终极之问。进行美的求道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问:你展示的很多项目里,好像有很多迷宫一样的构图?
答:的确,“迷宫”太美丽了。这不是西方神话里的迷宫,在我眼里更像一幅幅“太极图”。它们从视觉上彰显和谐、平衡之美,也就是“道”的实质天地合一、自然与人合一。我不过是使用了对“道”艺术的、生活的、自然的追问。把那些废弃荒芜之地变成富于艺术活力和实用功能的场所,我正是在努力把天道与人情、个体与世界打通,尽管我不富裕,但我非常满足。
对我这个德国人而言,中国显现出的极大活力和向上的能量是弥足珍贵的。中国的“道”有不同的含义,而“精神”是西方思想哲学的一个基本词语,可以说“道”就是精神,“道”是具体的,就像呼吸那样可以感知。我常常对人说“We are brothers”,愿我们在大道之途努力前行!
采访手记
2011年1月15日 成都
笔者参与过在成都图书馆举办的多期金沙讲坛的采访,发现一个规律,大凡主讲者是外国人,无论他们演讲的主题多么专业,即便提前1小时到会,也找不到空位。我想,这并非指成都市民的“趋时”倾向,倒恰恰显示了市民的注意力已从实际生活领域逐步向着人类一些共同焦点转变。约翰内斯?玛提森博士的演讲主题是“康复大地”,听众早已填满了报告厅,走廊上也坐满了大学生。绝大多数听众都在安静地做笔记。
身材高大的约翰内斯?玛提森博士在中国举办过多次演讲,尽管他无法直接使用汉语讲述,同步口译也没有影响他的发挥。他在投影机面前来回奔走,在一张张一度辉煌但而今沦为废墟的摩天大楼的照片前,他显得痛心疾首,以手加额,不断挥舞手臂,似乎要尽力抹掉这些大地的疮痍,重新绘制他的理想蓝图。也许过于激动,有时他的语速突然加快、毫不停顿,颇有一吐胸臆之势,翻译简直无法跟上他的奔走呼号,等他明白过来后,只得回到现实,放慢语速重新讲述一遍,让听众感受到德国人的那种严谨作风。
目前地球遭遇的挑战很多:菲律宾垃圾山、非洲的气候移民、冰川融化、贫富差异等等,一言以蔽之,人们失去了与自然和大地的心灵联系。
他列举他应邀在波兰和德国、俄罗斯等地与年轻人一道进行的工作:建立人与人和城市的血脉联系,比如在德国海德堡、成都的华德福学校里,除了校舍,还需要有诗意的校园空间让所有学生家长参加进来进行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是创意者,孩子们则是参与者。还比如,经过那么多年的开发,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早已呈现出一片萧条,一些区域有50%的失业率,闲置的厂房空无人烟,各种犯罪不断。如今底特律试着转变成一座田园城市,城市里的农耕活动在逐步恢复,而他带领着各国志愿者和当地人一起重塑城市中的田园……
对大地的关爱促使玛提森博士提出了艺术、爱心康复术。在20余年里,他致力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带着无比的热情和力量组织德国青少年到全球各地去做志愿者,以艺术和园林的结合去治理和修复曾经遭受过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玛提森博士特意提到了他的工作和理念:通过艺术的手段康复当地环境的能量和灵性,实现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康复环境的过程中实现对青少年身心的全面教育。
雕塑、景观的设置必须与当地文化融合,因为它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和期待。在城市规划、空间设计等方面应该考虑能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中国民间所谓的“风水”。他不断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我们和星球是一体的,地球的一切应该放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有肺、血液循环系统,地球也一样……
玛提森博士的演讲无疑具有昭示性。演讲结束后,他被提问者簇拥,又开始了个别问答。我想,成都人对环境的关爱具有如此的热度,那么,构建现代田园城市就不会是梦。
编辑: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