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来的高水准能否持续?
亚运会开幕式所在地“海心沙”外观夜景
上下图: 亚运后,浓郁羊城味道的城市新景观在广州市随处可见。
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是一座城市精神的深刻嬗变!眼下,要问广州人对亚运的评价如何,听到最多的,都是对城市环境优化、生活品质提高、交通出行方便、人文素质升级的夸赞。
天朗气清、美景处处、河涌重现……这些百姓身边的变化,都是拜亚运所赐。亚运会让广州投入很多,也让广州收获丰厚。亚运会,不仅是一场全亚洲的体育盛会,更因它留下大量有形的、无形的“亚运遗产”、“亚运财富”而让广州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得到体现
亚运会给广州留下什么?除了前述能看得见的亚运巨变外,最主要就是传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延续了广东这片土地一贯的“创新”精神!
广州亚运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把大型国际运动会的开、闭幕式现场从封闭的体育馆挪到开放的广场上,结合岭南水乡的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的理念,做足“水”文章,这在国际大型赛事历史上是一个创举第一次在观光塔上放焰火并打出金色的“羊”字体现了广州的羊城古韵第一次让火炬手从江面上“踏浪而来”传递火炬凸显岭南水乡文化风采……
事实证明,广州亚运会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让“海心沙”这个处于闹市中的小岛屿在世界上“一夜成名”!而这个创意是原汁原味的“广东、广州创造”。整个亚运期间还有许多这样的“第一”……
“由民做主、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放大
政府与民众同心同气,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办好亚运会,同样离不开民众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获得民众理解和支持的同时,政府也要让百姓能从中得到实惠,在实施过程中能积极听从采纳民众意见,知错就改,以民为本,真正做到“亚运惠”。
为了办赛事,举办城市建了很多场馆,这些场馆在赛事结束以后怎么用,至今为止国际、国内都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广州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保持了“民生”视角,将场馆利用到市民大众的体育锻炼中去。正可谓是“金牌是少数人的,健康是大多数人的”,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场馆建设都是本着“赛中运动员使用、赛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则,辐射了广州12个区(县),亚运会后,都可为当地百姓所用。
筹备亚运中对民众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感谢市民的理解,广州市政府向市民派送了“大礼包”,大礼包既有物质的(纪念封等)也有精神的(市长感谢信),它不仅是政府对市民在筹备亚运期间对生活暂时不便毫无怨言的回报,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敬重。正如广州市长万庆良所言,政府行政必须要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一字之差,突出的正是政府对市民的敬重;而这份敬重,不仅是亚运期间、而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政府出台的亚运期间免费搭乘公交地铁的措施实施后,造成了车站车厢内拥堵不堪、市民怨声载道,这时,政府没有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漠视或掩盖问题,而是及时纠错、调整政策,改为发放交通补贴换来了良好的乘车秩序。这种倾听民意、及时改错的做法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施政态度。
在经济率先发展的广东,如何通过举办一场盛会让更多的民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更加和谐,广州亚运会为我们找到了一个令人钦佩的“由民做主、以民为本”的注解。
城市巨变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广州真漂亮!”来广州的游客都为广州塔、珠江夜景、荔枝湾涌、花城广场等美景赞叹。在广州变靓的背后,是借力亚运实现的广州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转变!
从2006年在多哈接过亚运举办城市的接力棒,广州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2010年GDP超1万亿,达到10604亿元,实现了“五级跳”。
广州市财政局数据显示,本届广州亚运会共计投资金额高达1226亿元,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49倍。根据广州市社科院的测算,本届亚运会赛事方面的直接投资5年间拉动600亿的GDP,城市建设投资拉动广州GDP达1032.4亿元。其中,亚运会额外增加社会消费19亿元,这19亿元又将额外为广州带来45.03亿元左右的GDP。
亚运会还直接推进了中心城市“退二进三”和产业转移。据广州市经贸委透露,广州内环路以内已经基本上没有制造业企业,原有300多个零星分布的工业园区,重新整合为40多个现代产业集群,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格局。
最近,广州荣登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广州正成为华南地区世界名牌最集中的城市。亚运前,国际一线顶尖品牌旗舰店落户,白云万达广场等10个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在亚运前及亚运期间建成开业……现在的广州,正在从原来以轻工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主,逐步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增长迅猛、核心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也迅速窜升。
“打硬仗”逼出来的高水平管理能否常态化?
亚运会给广州留下了很多有形、无形的财富,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亚运对广州而言,不仅是一次展示,亦是一次对安全、交通、公共事件协调性、基本公共品的配置、市民参与和文明素质、城市宣传能力等综合面的大考。这场大考是合格了。然而,大考之后,这种通过“打硬仗”形成的倒逼机制能否在后亚运时代成为一种城市管理的常态?从而让市民能够长久持续地享受这种高素质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呢?
又比如,能不能把亚运期间全民参与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常态化,而不只是遇到重大国际盛会前夕才大张旗鼓招募志愿者?
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在亚运筹备中形成的“天天夜总会”(每天总在夜里开会)的工作作风能否在后亚运时代的常态工作中继续得到体现?
在亚运后,上面提出的各种问题均成为了广州市民高度关注并围绕其碰撞出各种集体智慧的话题。对于广州来说,亚运的结束只是城市建设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对广州的管理者来说,更需保持一份谨醒、继续一分努力。 而对于正在筹办大运会的深圳来说,广州亚运为城市带来的深层次转变更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编辑:jade
相关阅读
湖北:保护管理好湖泊事关全省经济发展
#TRS_AUTOADD_1350303790621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50303790621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