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让北方退化森林再现生机

2011-03-04 10:50:03    作者:铁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北方示范推广面积达157万亩,使退化森林重现勃勃生机,近3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为4.45亿元。这项名为“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成果,新近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成果攻克了林业重大生态工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科学技术难题,在东北林区天然林保护、西北地区防沙治沙和绿色北京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俊清主持下,北林大与北京建工学院、中国林科院,东林大、阿拉善盟林研所、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办,新疆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携手,合作完成了这项重大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科研人员揭示了我国北方森林退化机理,并提出适应性恢复模式。揭示了红松“落叶期光响应”特性,红松阔叶林世代更替、种群数量不规则震荡及其动力学稳定性规律,丰富了种群波动理论。他们认为,长期人为干扰破坏和干旱化导致了几种典型森林的退化;首次探明了北方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区森林砍伐、水资源减少和生态破坏导致红松更新受阻、胡杨繁殖失败和落叶阔叶林生态关键种丧失的退化机制。探索出了恢复与适应性经营的理论途径,提出建立具有全新内涵的森林植被保护、恢复、重建和经营的技术模式。

  据悉,科研人员首次提出了东北红松阔叶林人工促进恢复的“三段法”经营技术,破解了红松林更新生长缓慢和成活率低,导致更新失败的难题,可缩短森林培育期30年-40年。针对大面积皆伐和火烧迹地更新困难的现状,他们提出分三段解决问题:首先利用先锋树种辅助更新技术进行迹地更新,然后针对择伐迹地和幼林环境,采用林冠下层片更替技术引入红松等目的树种,最后采用分期采伐定向恢复技术解放下层木。

  科研人员构建了西北荒漠植被修复技术体系,突破了干旱区植被修复和飞播造林的技术瓶颈,突破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关键。他们采用“二选三采四处理”多垄棚保墒育苗技术,解决了荒漠植物有性繁殖的难题;对无性繁殖的胡杨林采取引水灌溉、开沟断根、围栏封育措施,使其在逆境下迅速更新复壮;发明植物多酚保水剂及其配套造林技术,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研发出多功能种子包衣和大粒化技术,解决了飞播种子位移、覆沙率小和飞播成效低问题。

  科研人员创建了区域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创建了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三区二带”区域自然保护格局。首次对北京植物种质资源全面清查和综合评价,确定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优选生态重建树种,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和生物廊道。拓展了“3S”景观聚集度指数和几何最近邻体距离计算方法的使用范围,并应用到自然保护的区域空间分析之中。整合了景观研究的优先性确定和空缺分析技术,创建的“三区二带”区域自然保护格局,建立起物种交流通道,形成完整的多层次保护和经营体系,重建了以生态关键种为优势的森林植被,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在研期间,课题组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82篇,出版专著12部,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培养博士生、硕士生54名,培训基层科技人员2000余名。

编辑:se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外专家探讨城市设计新理念、新技术

  11月13日和11月14日,中外建筑领域专家在京围绕城市环境变迁中的城市设计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走向等展开探讨,并对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基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解决路径。【详细】

德国科学家研发出防治植物真菌感染的新技术

  《自然》科学杂志最近报道了通过喷洒长链RNA防治植物真菌感染的新技术,该技术由德国吉森大学的科学家通过RNA干扰机制实现。【详细】

介绍城市垂直绿化几种新技术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弹性、通气性和不透水性的软性包囊,包囊由一片非纺织而成的材料做成,如聚酯、尼龙、聚乙烯、聚丙烯等。包囊可以并列地分成多个格,每个格开若干裂缝,数量和间距根据绿化的需要而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