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亭:着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11-03-11 09:16:33    作者:曹小佳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我们要着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既对四川发展负责,又对全流域负责;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我们要着力探索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更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探索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生态区域。

  和谁对话?

  姜晓亭汉族,山东省乳山人,1956年10月出生,大学文化。历任四川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中共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乐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强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作为西部大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将“高位求进”。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四川省如何强化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对话人姜晓亭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曹小佳

  点击一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保护

  关键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础和灵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记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来自环保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您有何认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二者怎样关联?

  姜晓亭:“十一五”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希望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分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这在五年规划中是第一次,这实际上是从大环保的视角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生态文明不仅关乎环境,还涉及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甚至意识形态、价值观。我理解,其内涵是引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加强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

  对环保部门来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我们应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来审视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小程度,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因此,环保系统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点击二

  焦点关注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思路关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示范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是举国战略,作为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姜晓亭:答案毋庸置疑。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四川来说,意义则更加重大,影响将更加深远。我将这种意义和影响总结为两句话:关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示范。

  答案毋庸置疑。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四川来说,意义则更加重大,影响将更加深远。我将这种意义和影响总结为两句话:关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示范。

  首先,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一区位战略决定了四川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长江全流域的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靠的生态安全,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四川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发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全省地表水资源约占整个长江水系径流量的1/3,全省1000多条支流中约有96.6%属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系。三峡库区80%的水量和60%的泥沙来自四川境内。四川还是黄河上游的重要供水区,年均径流量占整个黄河径流量的8.21%。四川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是“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宝库”、“未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和“典型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带”,又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生态保障。因此,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仅对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作为地处长江上游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十二五”高位求进的发展态势和发展要求,也决定了四川建设生态文明、走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既是迫切需要,又具示范意义。

  四川所在的长江上游地区,位于我国西部,这一地区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和西部地区经济起飞的龙头,但同时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欠发达,经过“十一五”蓄势发力,“十二五”势必高位求进,未来发展和环境的矛盾可能更为突出。另一方面,这一地区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典型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带,生态环境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对四川而言,一方面既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赶超跨越,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和建设生态屏障,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一道难题,而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破解这道难题的最好途径。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四川的发展道路更具有示范意义。

  点击三

  焦点关注四川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谋划及战略目标

  关键思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生态区域

  记者:既然四川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未来特别是“十二五”,四川有何思路和举措?

  姜晓亭: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刚刚结束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生态省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规划纲要中,四川省首次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思路和方略。

  四川“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样描述,“构建以长江、金沙江、大渡河、嘉陵江等主要江河水系为骨架,以山地、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以点状分布的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并对怎样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进行了详细谋划。

  首先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川决定“十二五”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即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分类推进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就是四川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依托,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川西高原、秦巴山区、大小凉山等生态系统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部分县;具体内容为:加强若尔盖高原湿地、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能力。

  在此基础上,四川确立了一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长江流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进“长治”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森林经营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同时加快建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

  我认为,四川提出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是四川的大局观念,是四川作为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高度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四川人民负责,也是为全国人民做贡献。

  记者:据了解,近年来四川生态省建设一直走在西部前列。能否介绍一下,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要求下,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哪些具体目标和方法?

  姜晓亭:早在2006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支持举办了四川低碳发展战略与生态省建设论坛。截至去年底,除三州民族地区部分县外,全省21个市州政府、142个县市区政府编制完成了生态规划;17个县市区达到了省级生态县标准,其中双流县、温江区作为西部地区最早的两个国家级生态县,已于去年通过了国家生态区(县)验收组的正式验收,郫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技术核查。应该说,推进生态省建设,四川的确走在了西部前列。

  通过生态省建设,四川已逐步摸索出了优化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生态、实施污染防控、传播生态理念等经验和办法。特别是探索和创造了以现代牧业为支柱产业、全过程控制养殖污染的“洪雅模式”;以“两池六改”和“庭院经济”为抓手,成片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丹棱模式”;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推手,使老工业城市迈向生态化的“青白江模式”;塑造了依托本土林竹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县的“生生不息节节高”的“沐川精神”。开展生态创建的市县区,不仅保护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更推动了传统经济的“生态化改造”,初步实现了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川双流、温江两个在全省率先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受到了高度评价:经济发展不输东部、生态环境全国一流。

  由此可见,四川通过生态省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地区确有领先的可能和示范的价值。基于我们已经具备的良好基础和初步经验,我们希望把四川打造成“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生态区域”,做到:自然生态保护领先、污染防控水平领先、生态经济改造领先、生态文明意识领先。为此,我们提出了“十二五”生态省建设的具体目标,力争建成10~15个国家级生态县,40~60个省级生态县,成都市力争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高。今年起,我们还将率先在成都市温江区、双流县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希望能借此探索出县级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先行先试。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西安明年底全面展开海绵城市建设

2016年7月24日晚,一场暴雨降临西安,小寨等部分城区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当天暴雨造成西安市政管辖范围39处路段出现短时严重积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在那场大雨过后,西安市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详细】

海口: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

在2017年(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分论坛上,启迪设计集团环境生态研究院院长陈寿岭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对已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详细】

武汉东湖将建植物园湖底通道(图)

植物园通道起于现鲁磨路上风筝山以北处,下穿东湖隧道后在植物园和湖岸鹰咀之间入湖,止于三环线花城立交,全长约4.34公里。【详细】

山东东营:湿地保护留住野生鸟类

每年六七月份,是鸟类繁殖的季节,山东省东营市白鹭园的6000多只白鹭,今年又迎来2000多个新生命。这个白鹭园,不仅避开了道路的损害,而且将升级为白鹭湿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