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应是以人为主体之城
“短短300米的路,车却开了三刻钟”,“上班路上堵了5个多小时”,“婴儿车不敢推上街,灰尘太多、噪音太大”……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城市化所带来的繁华和便利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严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十二五”期间,这些现代“城市病”正亟待“治疗”。
该如何应对“城市病”?两会会场上,不少代表委员聚焦于此,对症下药。
规划要考虑承载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马德秀说,在世界城市进程化当中,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尤为突出,过去30年中,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长速度极快,超过其他国家。全球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四分之一在中国。预计2025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这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代表委员们列举种种“城市病”:缺乏自身特色,千城一面;水资源、土地资源出现紧缺;大搞形象工程,而基础设施却跟不上,供热、供水、排水、排污设施依然老旧;人居环境恶化,突发事件无法自如应对,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现象相继出现。面对这些城市化中出现的这些病态景观,代表委员们表示忧虑,“有多少管理者既关注城市的面子,又关注城市的里子?”
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刚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的出现也属正常。“不过,城市布局要考虑到城市空间的可承受能力,如果城市空间布局不能得到有机疏散,造成‘摊大饼’的态势,城市将不堪重负。”一些委员也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忽视城市发展规律,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承受能力,提出不切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给“城市病”埋下了隐患。
“产业结构的总量、布局决定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在全国人大代表张全看来,城市规划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那种“摊大饼”式的、丧失功能协调的规划布局,迟早会导致“城市病”。马德秀代表说,过去我们往往都是单向研究问题,应对城市病,就要有整体、系统的规划眼光,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城市规划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攀比和照搬照抄。”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说,城市建设如果一味求大求全,忽视整体规划和百姓利益,就有可能变成“扰民工程”。他建议城市规划可以动员和吸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集思广益,使规划更科学,更得民心。
硬件提升了,管理须跟上
“同样是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东京、纽约能治理得好,为啥我们治理不好?”沈志刚说,现在人聚集过来了,城市硬件设施也提升了,但城市管理还跟不上。他认为,治理城市病的关键在于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要从注重城市建设转变到注重管理上来,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
沈志刚举例说,一些马路明明建得很宽,却堵得水泄不通,这与道路设计无关,原因出在红绿灯设置不合理,或者道口不允许右拐等等。还比如一些护栏、隔离道的设计好看却不好用,让市民行走不便。张全认为,交通不畅的症结往往出在“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站”这一环节,这反映出城市缺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缺少精雕细琢的配套管理。
“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好看。”代表委员们认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让“人”成为城市的中心,给人更重要的地位和考虑。有代表以英国伯明翰为例,上世纪60年代,伯明翰建了一个环市中心的高架道路,随即造成市中心空气污染、车辆密集等困扰。后来政府拆掉此桥,车少了,人舒适了,城市也变得更绿。“这种反向设计,即拆掉一些新建筑恢复旧貌,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完善城市。”
“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增强人与人的互动、理解和宽容很重要。”代表们建议,要以人为本推进深度城市化,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打造更多宜居社区,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沈志刚说,像治理交通拥堵这类城市病,就要从人性化的细节入手,根据市民的需要,制定相应交通优化控制方案,从过去的固态管理转到动态管理上来,同时在方案制定中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充分听取他们的建议。
世博经验是宝贵遗产
世博会期间的“蓝天白云”,至今令上海市民印象深刻。张全说,除了老天给力,也和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关,正是打破了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对城市病,不妨开一剂‘世博药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委员认为,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国所展示的治疗“城市病”的方法,以及上海为举办世博会积累的城市管理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台北的垃圾治理经验使得生活垃圾减量达67%;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利用垃圾发电,历时15年将垃圾场变为全市最大的公园之一;丹麦馆倡导“人人骑自行车上班”的理念,让人看到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所带来的绿色效应……谈起世博会城市治理的经典案例,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全国人大代表洪浩如数家珍,“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可以少走弯路。”他说,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超过7300万人次参观的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多项历史纪录,攻克了平均每日有序调度约40万人次客流的高难度城市治理课题,世博会期间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都可以转化为长效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说,如何运用各种信息化、智能化的成果,“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城市病”,相关工作还需提速。
“考核只看GDP,不能成为一流的国际大都市。”一些代表委员还建议,治疗“城市病”,还要相应调整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过去总是用GDP、效率来考核城市,现在应提倡用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如果城市管理者能以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作为管理城市的理念,‘城市病’就能大大减少。”婴儿车能不能上街,家长要视道路是否畅、灰尘是否多、噪声是否大而定。世博会后,一个更切实、亲民的“指数体系”——“婴儿车指数”进入大家视野。一些代表建议,不仿用“婴儿车指数”来衡量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也可作为考核城市的一个参考指标。
编辑:anna
相关阅读
香港为什么是中国最宜居城市?
当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里说,香港的高楼令人窒息,让他无比怀念北京的大树。后来,他又在《香港的鸟》里说,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双层鸟笼,没有鸟能够在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飞。【详细】
罗华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历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清洁的土地、高标准公共卫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洁宜居城市之一。不过早期新加坡的情况并非如此【详细】
锐评:宜居城市应该有大树扎根的空间
27日夜间,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风骤雨。在齐鲁晚报的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上,很多壹粉晒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树被连根拔起的景象。个别倒下的大树,砸到了停放在路边的车,即便没有诸如此类的经济损失,看到生长了多年的大树一【详细】
尹伟伦:湿地生态功能与宜居城市建设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发表题为《湿地生态功能与宜居城市建设》的主题演讲。他提出,要针对当前人类存在的问题加强生态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