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设计:合理尺度下走入住区

2011-03-11 10:30:16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时下,水景住宅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无论条件允许与否,房地产商们都热衷于开发建设与炒作,各种亲水、滨水、水景楼盘也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在缺水地区,水景住宅更因稀缺而成为高端、高质、高价的标签。

  数据显示,南方城市的水景楼盘比例普遍在20%以上,北方城市的占比也普遍超过10%。可以说,水景楼盘已经成为颇具普遍性的特色或主题楼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水,也成为了现代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最基本、最感人的要素之一。

  然而,在开发者、消费者对水景的需求趋于普遍和强烈时,规划建筑师应该如何根据地域特点科学规划?能采用哪些具体手法?水景在实际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已建成的水景住区存在哪些普遍问题?

  为此,笔者走访了北京市多个进行了水景景观设计的小区,试做调查与解析。

  稀缺更显风靡

  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目前800多个住宅楼盘里,水景住宅约占5% 6%,有40多个亲水楼盘,如果算上50余个沾水楼盘,这个比例超过了10%。

  因为缺水,近水、亲水更显珍贵。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沿河、依湖而建的楼盘多大打“水景牌”,以博取购房者更多的关注,价格也比同地段的“旱地楼盘”高出5% 10%,即便同一楼盘中面向水景的户型也要比其他户型每平方米高出400 1500元。尽管如此,这些楼盘几乎都获得了上佳业绩。在笔者走访的楼盘中,碧水庄园、银湖别墅等千万元级别的湖景别墅,均在短期内被抢购一空。

  至此,水景在文化、景观、生态特性之外,已然具备了高经济性。

  正因如此,一种现象开始显现:水景成为了楼盘销售的重要宣传手段,开发商迫切希望由此获取高附加值,盲目追求夺人眼球的水景设计,甚至打出了“江南水乡”这样不合时宜的定位,对于是否符合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尺度和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等,并没有认真考量。

  这就使得不少原本开发商和设计者起初想法很好的水景,由于实施起来难度太大、代价太高,或者中途放弃,或者在建成后成为了干涸的摆设,令购房者失望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尺度合理手法多样

  事实上,居住区水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引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对建筑师来说,面对水景住区,只要合理定位,根据住区具体环境,把握好水体的尺度与形态,可以借由多种设计手法,精心布局。

  具体而言,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有以下几种水体布局方式

  一是面形态的基底作用。大面积的水面,如湖、池等可起到衬托与基底作用,通过水体的光影反射,使岸畔的风景漂浮其上,扩大与丰富了居住区的空间,让居住区景致构图愈加完美。

  北京当代MOMA,就是利用宽阔的人工水面作为环境构图的元素之一,结合地下雨水回收系统的设置,形成了以湖面为主体的住区模式,湖不仅是小区格局的中心,更是环境景观的高潮。湖水虚幻的倒影效果,让岸边的竹林与建筑愈加迷蒙含蓄,韵味悠长。

  二是线形态的系带作用。利用河水、溪流等线状水体,曲折萦绕,使分散的建筑、景点联成一体,再结合传统园林设计中移步异景的思想,把水景小品和景观节点布置在水体沿线,增加景观趣味性。

  三是点形态的焦点作用。喷泉、瀑布、水帘等动态水体具有跳跃的姿态与欢快的水声,能活跃气氛,唤起人们的内心共鸣,应受到特别的重视。不过,这类水体的位置需要精心选择,通常宜放在人们视线的中心处,如广场中心、道路交点、重要建筑的前方等。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要素的配合,可适当运用叠石堆山、石阶驳岸、水中汀步等技巧,增加韵味。

  四是点、线、面形态的组合。通过点、线、面的呼应与对比,产生出丰富变化的空间,同时,大大增强了景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在北京住区水景的设计中不乏成功之作。如山水文园小区,由于紧邻萧太后河,小区内便引水建立了一处大型人工湖,所有的居住建筑均临水构筑,同时,结合水景建造了很多诸如水榭、栈台等景观,实际效果颇佳。

  维护难题双重考量

  然而,即便精心设计,一个事实仍不容忽视: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可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笔者分析发现,北京居住区中的水景设计,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有很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临水而建的居住区,多紧邻北京现有河流建设,以五大水系(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为主,如昆玉河畔的碧海云天、康桥水郡、万柳花园,温榆河畔的美林香槟小镇等;二是周边没有天然水源,但为了美化住区环境,增加卖点,完全依赖人工建设,打造出各式水景。

  但是,不管是临水而建还是人工造景,都不得不面临资源的局限。本身水资源不足加之人口众多,人均用水量过低,受此影响,居住区中能够用的淡水更加有限,再加上北京冬冷夏热、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等气候特点,造成了居住区内水景长期干涸的尴尬局面。

  不少住区水景在建成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现实问题 水污染严重,理想中的悠悠清水变成了浑浊的一潭死水;水体渗透非常严重,用水量激增;蒸发量过大,水体维护费用过高,等等。

  为此,笔者认为,要解决维护难题,必须从设计与技术两个角度进行考量。一是住区水景最好采用节约水资源的形式,如旱地喷泉、小的浅水、枯山水等,既能降低昂贵的养护费用,也能为城市节约用水量;二是在设计中注意多采用生态技术的处理手法,技术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是造成水景难以维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对规划建筑师而言,为了迎合市场、迎合甲方,为增加美感而随意设计水景,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后期使用维护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极不可取的。


编辑:jad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美国社区公共空间儿童游乐设施景观

美国社区公共空间儿童游乐设施景观

该项目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镇中一个名为"FiveFields"社区的公共活动区中,这里是附近孩子们最爱的游戏场所之一。建筑师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此地设计开发了这个社区,并在社区中布置了大片的公共区域,希望可以以此促进社区内居民的交流和互动。【详细】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刘悦来老师谈社区农园

社区农园的源起是怎样的?社区农园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又如何?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社区农园?以及社区农园的推广需要什么条件?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访谈了社区农园践行者、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刘悦来老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