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再获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高磊博士等人在王艇研究员指导下,发现蕨类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动态远比以往设想的更为复杂。研究结果已于4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BMC Plant Biology。
武汉植物园在前期的研究中测定了我国首个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9, 9:130),并注意到位于蕨类叶绿体基因组大单拷贝区的rpoB和psbZ间区(BZ区),其基因顺序可归为两类:一是以观音座莲和松叶蕨为代表的祖先型,即座莲型;一是以桫椤和铁线蕨为代表的衍生型,称为铁线蕨型。分析认为,从座莲型到铁线蕨型的转变可能是借助两条进化途径、依靠两次部分重叠的倒位得以实现,但是对该结构性重组的具体进化过程尚不了解。
为解决此问题,武汉植物园高磊博士等人在王艇研究员指导下,以BZ区为对象,对涵盖现存蕨类所有11个目的植物进行了测序和进化基因组学分析,发现除树蕨类、水龙骨类和异孢蕨类组成的核心薄囊蕨以外,所有其他蕨类均表现为座莲型;而绝大多数核心薄囊蕨类则拥有铁线蕨型。出乎意料的是,树蕨类华东瘤足蕨(Plagiogyria japonica)的基因顺序(瘤足蕨型)与前二者均不相同,有可能是在铁线蕨型基础上再发生一次小型回复倒位所致。在膜蕨类的南海瓶蕨(Vandenboschia radicans)和木贼类的问荆(Equisetum arvense)及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的trnY-trnE基因间区(YE-IGS)中观察到有大量重复序列存在。南海瓶蕨的YE-IGS含17个高度相似、大小为27 bp的串联重复;它们与相邻的trnY-GUA基因的反密码子区同源,并都能形成类似的茎环结构。问荆和节节草的YE-IGS极度扩张至5kb,拥有上百个可形成茎环二级结构的散布重复,其序列组成和结构也同邻近trnY的反密码子区高度同源。
编辑:vivian
相关阅读
辰山植物园在蕨类植物繁殖体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对4种有代表性的资源型蕨类植物进行了孢子繁殖研究,研究的结果4月13日发表于《植物研究》。 【详细】
昆明植物所建立叶绿体基因组遗传信息获取技术体系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叶绿体基因组学已经成为植物系统基因组学和超级条形码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三个重大突破目标—iFlora研究的重要内容。【详细】
发现两种植物 抛弃叶绿体工作的遗传机能
叶绿体甚至还拥有自己的DNA。而近日发表的两项新研究给植物群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与众不同的植物,它们抛弃了让叶绿体工作的遗传机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