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英:穿越自然与历史的园林景观

2011-05-16 09:35:49    作者:刘丽丽     来源:中国规划网     浏览次数:

  张文英1966年12月出生于陕西渭南。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博士生;现任广东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棕榈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访问学者。

  张文英院长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园林行业中的实际问题,应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并结合类型学、现象学、伦理学等研究手段,研究景观营建方法的分类和方法。关注景观营建的方法论研究,将类型学、现象学等作为研究或创作的手段,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同时关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动态,将理论作为研究和批评的手段。2010年,张文英院长担纲桂林公馆·原乡墅园林景观设计,立志使其成为她园林设计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全面领略原乡墅园林设计的真谛,我们特约张文英院长亲自撰文,揭秘原乡墅园林设计之美。

  桂林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214年就已拥有群山环抱、绿黛萦绕的美丽景色,经过了厚重的历史沉淀和历代文人的苦心经营,自然被视作一个充满许多可能性的园林景观。

  桂林的山水之美闻名遐迩,桂林漓江、桃花江是桂林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一带处处是景,与奇山异石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色。坐落于桃花江沿岸,与桂林著名景区芦笛岩相望的桂林高端房地产项目“桂林公馆·原乡墅”完全沿江而建,具有临江的视野;马鞍山、扁山、庙山三山环绕,内部状元山、桃花山异峰突起,围合感强烈;内部平地、原生森林、浅丘等地貌兼备。

  本着尊重当地自身文化传统的理念,我们设计小组最终定夺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骨架,水系作为景观廊道,街道作为联系通道,院落成为基本单元,组成整个小区的园林景观系统。

  传统园林是当代景观营建的重要根基

  把园林设计的思想根植于历史文化和传统审美当中,当代景观营建和传统园林之间其实并无鸿沟,中国传统园林是当代景观营建的重要根基;西方设计与方法的运用,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设计提出的理论依据。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尊重本地的自身文化传统,并寻求能反映社会主流意愿的思想。由于桂林自古为广西地区的行政中心,历代帝王均在桂林设有政治机构,因此其文化思想与艺术形式,受到桂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形成了桂林近似徽派,不同于苏杭的建筑风格与园林特点,使桂林城中的一草一木、一江一景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这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地方,原乡墅项目传承文脉,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表达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精神追求。以院落为物质载体,提倡空间共享,充分亲近环境,表现了回归山水田园隐逸生活的体验和邻里关系的交流,因此针对原乡墅项目,我们提出了山水院落文化的设计主题。

  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才能“定居”

  诺伯格·舒尔兹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也就是场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

  大美美于山,大隐隐于市。中国园林拥有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和讲究意境的美学追求,“壶中天地,天人合一”,只有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繁衍后续。原乡墅的园林设计将人格价值和山水审美交融,与园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而在这高墙深院里的人造自然山水式园林,恰好成为了隐逸文化的载体。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在园林立意上,隐逸思想蕴含在主题中;

  2.在意境营造上,受了隐逸文化的熏陶;

  3.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不仅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和山水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很多诗词歌和民风民俗都留下了植物的美丽篇章和人格化的内容,把形态之美升华到意境之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影响境界。设计原乡墅园林景观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自然美景,园林植物造景巧妙地运用“因借”的手法来丰富园林的景色。有意识的将本区远山峻岭、美丽桃花江景“借”到实景范围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产生归属感

  当人们通过“定居”使虚无的“场址”变成了实在的“场所”时,“定居”有了内容,包括两个活动,一个是定向,一个是认同。桂林公馆·原乡墅位于桃花江路与芦笛路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处市中心城区秀峰区,位居桃花江景区与芦笛岩景区之中,与4A级景区、享有“国宾洞”美誉的芦笛岩隔江相望。在自然景区中营造与之相匹配的园林景观,让建筑“隐没”在青山绿水的城市风光里;模糊“景”的界限,让原乡墅即是内部空间,又是外向空间;它是自然空间,又是居住空间。个人与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使人们很容易适应这个环境并产生归属感。

  文化的立体情怀满足对“居”的渴求

  文化是一个族群的记忆和观点,对文化的感知则是个体对族群生存史的体验,它与直接经验的世界相互交错影响。通过对文化的反映,人们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并发现与场所间的血浓于水般的关系。当桂林人还在记忆中搜寻值得这座城市骄傲的历史拐点时,原乡墅中一枚足以诠释所有情怀的状元石把“居”的情怀升华到一个制高点。广西第一位状元赵观文的故土,让“居者”产生了两个不同维度的体验:一是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一是让空间体验成为渴求。

  空间组合深藏对生活的感觉和认识各种空间的组合,形成了“定居”的场所精神,人们由感知和体验达成定向和认同。它利用空间和形体,制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纠缠,使人们想象、亲近、干涉一些场景,又竭力把人们的主观意图和真实感受高度统一,使人们在可感知的世界里进行更多的臆测、联想。在桂林公馆·原乡墅的园区中,移步换景而来的每一个空间里,都深藏着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感觉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竹林、树木、石径、水道、草坪等流动的景观,将园区划分为竹韵、林语、水乐、花舞等主题,错落出禅意的空间。空间是理性的,文化则是感性的。从而我们得知空间是人们对外部现象的感应方式,而文化,作为时间的一种特殊凝结,是内部感知的方式。

  拥有缺稀的优越地理条件是值得桂林人庆幸和珍惜的。在如此珍贵的土地上建筑人类梦想的家园,用诗意的园林艺术感悟自然的本源和禅居的洒脱,让家在这里得到升华,让生活在这里得到休养。
 

编辑:jad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景观中的休闲坐凳绽放着设计的魅力

  景观设计中有很多的基础设施配套,一些基本的则是休闲坐凳,导向牌、垃圾桶、树池花坛等各种配,【详细】

丁铮:情·景

  3月23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详细】

假山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您知道假山在园林设计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吗?首先,造假山应先根据需要,配合环境,决定假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其次,假山设计忌高点正对房屋明间,更忌在其上建亭。再次,假山设计要错落有致。假山总体的垂直方向和水平【详细】

2018.3.21-3.23 第十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

2018第十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