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看后工业艺术社区的改造

2011-05-31 09:28:24    作者:杨锐     来源:现代城市研究     浏览次数:

  摘要: 后工业景观是指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后工业艺术社区则是以艺术为导向的后工业景观形态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实践项目,总结其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其以保护为主体的规划布局以大众艺术为导向的复兴模式及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的复兴策略等,对我国类似地区复兴改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艺术社区;景观复兴;格兰威尔岛;启示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后工业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服务业超过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了劳动力的转移,使就业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从而实现“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跨越”。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论述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如今看来,这一预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现实,欧美发达国家已于1970年代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我国目前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社会,工业化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和层次上的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的端倪,许多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沦为工业废弃地。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废弃地整治的经验与教训,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以后工业艺术社区的成功案例——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为例,解析其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1 对后工业景观的认知

   1.1后工业社会与景观重建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人类通过技术的进步,从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最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形态的演变与更替也带来景观的变化。后工业景观正是人类文化景观更换演替的结果,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后工业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形态,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省。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自然生态也造成了巨大破坏并且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转向一种更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重塑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重建”、“再生“与“循环利用”等成为人们进行景观改造的基本策略和时代主题。从城市规划、设计到建筑、景观领域,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注重生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逐渐替代了粗放的、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注重高质量、小规模的改造,逐渐替代了高歌猛进式的大拆大建;注重地方文脉延续、尊重历史的思维方式逐渐替代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建造模式。景观设计作为一个有效的手段正成为后工业社会重建的共识。

   1.2后工业景观的概念与范畴

   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业之后的景观”。基本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不仅如此,新建的景观必须延续场地原先的文脉,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需以某种方式得以保留或再生,绝不是彻底拆毁或全盘重建。景观设计在整个后工业社会重建过程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应该替代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成为场地的催化剂,不仅可以实现工业景观的复兴,还应该可以刺激周边地区的再发展。

   后工业景观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见图1),首先,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不断需求和攫取造成了资源地区的枯竭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矿区废弃地的产生。于是有关矿区生态恢复的课题也应运而生,矿区生态恢复景观与恢复生态学是密不可分的。例如辽宁阜新的海州露天矿恢复改造项目等;接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产生了很多城市问题,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出现也促生了众多的城市后工业景观重建项目。按照对象的不同和尺度的大小,大致可分为后工业城市再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创意产业园模式)、后工业景观设计等,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城市规划与设计、遗产保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等,涉及案例如获得2008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沈阳铁西区的景观复兴、广州中山岐江公园、南京的创意东八区等。进一步细分,后工业景观设计则又包括后工业公园、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后工业小区等,例如上海世博会整个就是一个后工业公园,其中的都市最佳实践区广场就是典型的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在北美的最成功案例则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而天津万科的水晶城是后工业小区的代表。最后,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是工业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多,城市逐渐被垃圾包围,原先处于较偏远地段的垃圾填埋场越来越接近城市中心,在另外开辟新的垃圾处理地之前,对这些特殊地块的景观处理已摆上日程,很显然,环保学的相关知识会有所涉及。这方面最成功的典范是美国纽约的Fresh Kill Landfill,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正在转变成全新的生态公园。

   2 后工业艺术社区解析——加拿大格兰威尔岛景观复兴实践

   2.1历史沿革

   温哥华佛斯河流域(False Creek)的格兰威尔岛(Granville Island)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与温哥华市中心隔水相望,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富庶的潮汐盆地。然而城市的建设使这片盆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结果是大片原始森林遭到毁灭性开发。随着1909年格兰威尔大桥的建成,城市跨过佛斯河向南发展,这片沙地被正式命名为“格兰威尔岛”,并作为工业用地繁荣一时。当时最早搬到岛上的企业——卑诗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木器加工厂房,今天作为大众市场的一部分依然在使用(图1)。在鼎盛的1930年,有大约1200名工人在岛上工作,行业涵盖锯木业、钢丝绳、铆钉、水泥制造、油漆业等。

   在经历了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的繁荣之后,北美地区的很多城市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大量的传统工业开始衰退,这个占地37英亩的工业小岛也不例外,格兰威尔岛因火灾、供水等一系列发展问题而陷入困境,1960年代末这里已完全沦落成为城市工业废弃地。

   转机发生在1972年,政府最终决定将这个工业小岛重新设计,希望建成一个包括公园、临水住宅和公共艺术展示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它已成为北美地区最为成功的复兴项目,吸引了大温哥华地区200万居民和全世界游客的目光,漫步岛上,你依然可以发现很多旧时的记忆。

   2.2一个以大众艺术为导向的城市复兴模式

   格兰威尔岛景观复兴项目的规划设计由温哥华豪森•拜克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师提出了“城市绿洲“( Urban Oasis )的设计构想,即将格兰威尔岛传统的工业生产功能与现代的商业和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总体上形成一系列景点,以广泛吸引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乃至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因此,设计者有针对性地将公共娱乐活动定位于休闲、漫步以及餐饮、购物等,而富有创新性的、以大众艺术展示为导向的设计布局使各种城市活动的混合成为可能,这个构想受到本地居民和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并因此使格兰威尔岛成为一个守护加拿大本土文化、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图3)。

   目前岛上的业态分布非常复杂,共有各种商店及服务设施237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大众市场中包含50个各类商家;23个设计公司集中于原先是高大厂房的纯LOFT办公空间里;儿童市场人气最旺,共有26个店铺提供与儿童相关的商品;航海市场则吸弓了全球航海爱好者的目光,有54个商家提供各类专业全面的服务;其他部分包括各类手工作坊和画廊18家,传统皮革丝绸店相关业态14家,饭店、咖啡屋及临水旅店等服务设施16家,各种剧场和表演场所16 个。总之为保证格兰威尔岛这一“城市绿洲”的活力,设计师在建筑功能的设计上颇费心思,从工厂到餐厅、旅馆,从手工作坊到学校、剧院,从市政服务到行政办公,这里几乎容纳了城市所应有的全部基本功能,甚至还包括6家至今依然在生产的企业,如海洋建筑公司,其主要产品是水泥,整个生产过程达到“零排放”。同时在入口处设立了模型向市民展示公司“零污染”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保证了整个格兰威尔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图4)。

   虽然各种城市活动功能混合,但大众艺术却是格兰威尔岛的主流和标志。这里是一个展示的大舞台,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演员或观众,食客或观光者,志愿者或艺术家(图5)。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这里总是“人满为患”。在人口密度一向很低的加拿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设计师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此一展身手,锻炼一下自己的艺术天赋,甚至连普通的店铺名称和标识系统都极具艺术性(图6)。岛上经常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季节性的,人们总希望聚集于此。尽管岛上没有多少固定居民,但它却没有像其他西方城市的中心地区一样在夜间出现所谓“死亡时间”,因为保留了部分工业企业、剧院和餐厅甚至夜间都有人在此流连忘返。

   2.3成功因素解析

   2.3.1保护性的复兴计划

   整个格兰威尔岛的复兴计划是以保护为主,以开发来促进保护。在建筑风格上始终保持着和谐与统一。为尊重格兰威尔岛的历史延续性,设计者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有工业建筑,并在后面的建设中有意识地强化了这些工业特点,例如建筑本身采用拉毛水泥墙面,部分机器设备被保留在建筑内,原有的铁轨被镶嵌在柏油路面里,轮船的叶轮和工业设备的部件经处理后被用作小品装饰(图7);而岛上仅有的一些原住民“被安排在临水的一侧,这些以游艇为出行工具的临水住宅如今成了稀缺资源,价格昂贵(图7)。通过类似的方法,传统的特色被保留下来,并与现代的商业和文化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依然会找到旧时的痕迹。

   2.3.2调动所有人参与

   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与使用人群互动,评价标准是其受欢迎的程度。从这方面来说,格兰威尔岛的复兴实践无疑是成功的,它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族裔的人群都参与到格兰威尔岛的建设中来从最初的设计讨论到后期的建设配合,这也完全实现了设计者当初的设想。原先的工业印象被彻底转变过来,这里成了大多数人的天堂,最典型的是儿童,这里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触摸到加拿大的历史,古老的各族文化在当代格兰威尔岛的多元交织中得到了传承(图9)。

   2.3.3充分挖掘文化在后工业景观复兴中的作用

   至2009年加拿大建国才142年,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迫在眉睫。文化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当地的品质,提升居民对当地的认同感和信心。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文化的认同对加拿大尤其重要。在这里国家和城市的文化以各种各样节庆的方式被成功运用到格兰威尔岛的复兴策略中。例如在原锯木厂址上建造的木器手工作坊,专门做各种木头的浮雕,像古老的印第安图腾柱等,引得游客频频驻足(图10),同时也宣扬了历史,这是文化产业与市场结合的典型案例。对此,一方面需要对文化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培育,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在后工业景观复兴中的灵魂作用;另一方面,改变单一依靠零售业来吸引游客的策略,面向大众、引导大众对文化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捷径。

编辑:elle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成功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一:唐山南湖(图)

南湖生态城总体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包括核心风景区、西北片区、丰南片区等五个片区。【详细】

国内后工业景观案例三:南京东八区(图文)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南京东八区通过改造老厂房,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改造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详细】

国内后工业景观设计成功案例系列二(图文)

广州中山岐江公园原为粤中造船厂在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又一个案例,该项目荣获了2009年度ULI亚太区杰出奖。【详细】

解读彼得·拉茨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理念(图)

解读彼得·拉茨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理念(图)

目前第九届(北京)国际园博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办当中,德国设计大师彼得·拉茨莅临北京,他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理念已经得到我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界的广泛关注。近期他的学术报告会引起业内人士的翘首期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