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绿化擦亮大武汉“山水名片”
地处中部中心、“九省通衢”的武汉,交通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修路的同时,武汉潜心打造高品质道路绿化景观,越来越多的道路变成“特色景观路”。
91公里三环线,被定位为环城“生态廊道”,两侧绿化景观带各宽30-50米。经10余年打造,目前已完成半个绿环。明年底将全线“画圆”。
园林专家称,这是我市景观最丰富,原始风貌保存最好的一条景观带。设计师依托沿途地形地貌,设计出山林、田园、滨水、城市四种特色景观模式。如:多自然山丘的东湖开发区一带,以山林风光为主;江岸区谌家矶一带,保留了大片农田营造田园景观;江汉区常青段,景观带与万科城小区绿化融合,绿带内建有篮球、羽毛球场,可以看到人们打球、散步、聊天的都市生活情景。驱车三环线,如同欣赏巨幅山水画卷。
“最美景观路”武汉大道,景观则以精致取胜。
市园林局绿化处负责人介绍,该路景观设计施工要求非常严。东湖路有处三角形绿地,施工时因做得不够精致,被责令返工3次。新栽的3万棵大树,每一棵都经过精挑细选。胸径、高度,甚至树枝分叉点,都差不多。每一棵树,都被当作一处景观来经营。
全市首条“森林大道”江城大道,首条水景路四新大道等特色景观路,也不断给市民带来惊喜。
蛇山南坡绿树成荫,附近居民都喜欢来走走。
武汉绿化投入
从每年几百万到29亿
财力有限的武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把花钱,绿化经费只能精打细算。正因如此,园林绿化曾多年处于尴尬的“配角”地位。现在,情况有了根本变化。
据统计,1996年前,全市园林建设与养护经费,每年只有区区数百万元;争创国家山水园林城市最初几年,增加到3000万-6000万元;2003年起,绿化投资开始过亿元。近4年,我市每年绿化建设投入经费超过12亿元。今年更是高达近2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我市4年新增绿地面积,相当于38座解放公园。
市园林局负责人称,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已跻身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上水平。按现在投入的规模和速度,再过5年,我市将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届时,“生态武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坐拥58座山体、40面湖泊,湖山面积占市域面积的47%。“一城江水半城山。”如此丰富的山水资源,全国大城市少见。
曾经一度,武汉山体、湖泊接连被蚕食,令人骄傲的山水资源失色不少。进入21世纪,我市通过拆迁建绿,让山体重新染翠,让湖泊变身公园,显山“秀”水,极力擦亮城市名片。
长1.8公里的蛇山南坡,一度建筑密布。从武珞路看去,只能看见一线山顶,市民游客深以为憾。
2006年,蛇山响起拆迁第一爆,爱尔眼科医院两栋大楼应声而倒。随后,大批建筑逐渐从人们视野消失,蛇山南坡绿色被一点一点“找”回。
5年过去,蛇山南坡满目苍翠。再过一月,山体复绿工程将完美收官。据统计,蛇山南坡共拆除建筑近18万平方米,复绿19万多平方米。相当于拆掉18栋拥有80套120平方米居室的10层住宅楼,换来两座“洪山广场”!
我市还拆除九峰山、梅子山、龟山等山体部分建筑,完成或启动山体复绿。新、改建内沙湖公园、月湖公园、金银湖湿地公园等众多湖泊公园。全市40座湖泊已有半数建公园;所有山体、湖泊,均划定了绿线保护。
《武汉2010-2020城市总体规划》,去年荣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全球“杰出贡献奖”。这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首获国际最高奖项。
美国北伊利诺大学教授张庭伟评价:“武汉市的成功在于将城市发展‘插’在山水中,找到了一种适合自身——百湖之市特色的结构。城市得到发展,山水资源又得到了保护。”
推窗见树出门闻香
390个老社区绿化升级
武汉绿化不只是做街头“文章”,还深入社区,为居民“贴身”建绿。
武昌二桥社区居民姚腊珍,每周都要到自己管护的绿地转几次,为树木浇水、除草,就像照看自家菜园。
2007年,我市启动老社区绿化提档升级。每年为几十上百个没有物业管理,绿化已经落伍的老社区,设计建造新景观。二桥社区将3块荒地改造成绿地,还栽上了桃、梨、柿枣等果树。50多岁的姚腊珍自告奋勇当其中一块的管护责任人。尽管没有分文报酬,她却很高兴:“我喜欢花草树木,做这点事心甘情愿。”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90多个老社区的绿化提档升级。真正做到了让社区居民“推窗能见树,出门闻花香。”
绿化离不开种树,但种些什么树,怎么种,大有讲究。我市在种树上吃过苦头,也走过弯路。
上世纪80年代,我市绿化一度追求“四季常青”,街头不少落叶树被砍,换种常绿树。虽然四季可见绿,但冬季树叶挡住阳光,令市民不适。不久,此举被纠正。
落叶树意杨和法桐,速生,荫浓,冬季不挡阳光,曾是武汉行道树首选,大量种植。但春季长达一两月飘毛飞絮,市民苦不堪言。刮风下雨,还容易倒伏、断枝。
近年,老化意杨逐渐被淘汰,新栽树木弃用意杨。而法桐非但无事,似乎反更受宠。“法桐的遮阴优势,目前还没有别的树种可以替代。另外,法桐还有一个意杨无法比拟的优势——长寿。”市园林局绿化处负责人解释,武汉最长寿法桐已110岁。而意杨,最多只能活30余年。
“武汉现在种行道树,先要看树种的寿命。”市园林科研所专家丁昭全称。
近几年,武汉绿化频挥“大手笔”,不断创造奇迹。其中两项绿化景观创下“全国之最”:武汉江滩,全国最大江滩公园群;外环线环城森林带,中国最长环城森林带。
两江四岸江滩,以前杂草丛生,仓库码头林立。1998年大洪水退去,江滩一片狼藉。市政府听取各方建议后拍板:将防洪、绿化、休闲等功能结合,打造滨江特色城市景观。2001年,我市启动汉口江滩公园建设。此后,逐渐延伸到武昌、汉阳江滩。
如今,“两江四岸”江滩公园总长37.6公里,相当于从武汉客运港到阳逻的距离;面积约340万平方米,相当于34座洪山广场。在全国江滩公园,规模首屈一指。2008年,作为防洪与景观结合的典范,武汉江滩被列入第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2008年,我市投资3亿多元,历时4年打造的最大环城“绿链”——全长188公里环城生态公益林带竣工。林带穿越7城区,两侧各宽100米,总计植树611万株。是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单项绿化工程,也是目前中国最长环城森林带,被誉为“中华森林生态第一环”。
新景观“汉味”更浓
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季冬兰感觉,武汉绿化建设中,新景观“汉味”越来越浓。
她解释,“汉味”除了凸显武汉地域特色,配植合适的乡土树种,还表现在尽量挖掘景观所在地人文同涵,在景观中表达。
蛇山南坡拆迁复绿中,将抱冰堂、省图书馆原址、龙华寺、近代历史名人李书城、徐旨乾故居等建筑保留修葺,使蛇山新绿平添几分历史厚重感。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月初开放的武昌放鹰台滨湖游园,特意将李白《观放白鹰》诗镌刻入石,让游客游玩之余,体味文化底蕴。
在建的沙湖公园,让业已消失的近代著名私家花园琴园部分景观重现;老汉口绿化广场,将老租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多栋欧式建筑保留,成为广场一景。
编辑:jade
相关阅读
郑州将用三年力争乡村绿化率达30%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不仅是城市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农村建设的目标。【详细】
武汉黄鹤楼景区周边立体整治见成效
2018年5月4日,再登黄鹤楼,蛇山风景如画。【详细】
未来10年 河南规划造林2252万亩
河南省政府在郑州举办了《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评审会,经过审阅、质询和讨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仑、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