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城市规划--从梁思成到卡尔索普
“低碳交通”是指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自行车交通更是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谈起低碳交通就无法回避城市规划问题,在大都市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未来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状况。在强大的"城市化模式惯性"面前,"治堵"的人为空间极其有限。如何利用好这仅有的政策空间,对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的决策者来说都是个棘手难题。当前,以北京、上海为代表,中国的一些"堵城"正试图通过"需求管理"限制 私家车漫无边际的增长。但正如政府智囊们所担心的,"化解矛盾的手段,可能会激化更多的矛盾"。
这一切与梁思成先生60多年前的预见惊人地相似,1945年梁思成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指出战后中国城市发展须避蹈西方覆辙,否则,“一旦错误,百年难改,居民将受其害无穷。” 梁思成在文章中提出的对策正是“有机疏散”的概念,即将一个大都市分为许多“小市镇”或“区”,每区之内,人口相对集中,功能齐备,区与区之间,设立“绿荫地带”作为公园,并对每个区的人口和建筑面积严格限制,不使成为一个”庞大无限量的整体”。
1950年2月,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将行政中心区安排在北京古城西侧建设的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 他们所构想的北京市区,由古城区、行政中心区和商务区组成,相互以绿带隔离;各个城区之内,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跨区域交通被尽量减少。
然而他们的建议未获采纳,预言也不幸成真。过去50多年间持续在古城之上建新城的后果是,功能过度密集的中心城区成为吸纳发展机遇的“黑洞”,城市的“大饼”越摊越大,郊区出现的若干个数十万人口的睡城更是恶化了这样的局面,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大师彼得•卡尔索普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规划主张,逐渐取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关注。他提出的城市愿景近乎消灭汽车:人们大量依靠步行和自行车就可以方便地生活,都市围绕公交体系部署道路和商业开发,精明的交通体系通过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幅度减少机动车的用量。大约几百米就可以抵达公共设施,并且穿行在公园、绿地之间,没有尾气污秽,更体现人的尺度。
卡尔索普与中国并不陌生,他曾经在昆明、上海、青岛、天津、北京等地为政府和开发商做过城市规划指导。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12%的人靠私车出行的比例并不高,但中国的许多城市却已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美国城市发展得到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修路仍然会出现堵塞。所以,并不是拓宽路就能解决交通量剧增的矛盾。
中国城市规划目前面临的危险是:围绕汽车来进行城市设计,使得车辆必须集中在主街道上行驶。超大街区设置,导致街区之间的距离太长,走路很困难,因此私家车出行率增加。而事实上更多围绕步行、小尺度的街区、建立在集中功能基础上的合理交通,在中国都有比较有利的历史传统。中国的要将大街区拆分,创造利于步行的街区。同时,公共社区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分散布置,社区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步行达到公交车站,并将城市水景、广场融入布局中。每个社区都要有完善的零售商业、绿地及公共设施。这样的设计才更人性化,更具生活气息,把城市设计得更加利于行走。
大量的城市建设、人口转移,大规模的城市化,正在中国持续发生,而在西方,这样的过程几乎已经停止。因此城市规划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低碳交通理念能否得以实现,这也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编辑:wenweihua
相关阅读
2016梁思成建筑奖揭晓 中马两位建筑师获奖
5月17日,被视为建筑界最高奖项的2016年“梁思成建筑奖”揭晓。【详细】
梁思成手稿折射中国古建筑保护之路
1937年,梁思成赴山西应县,对有近千年历史的佛宫寺木塔进行了第一次学术测绘。79年后,一座根据梁思成手稿制成的应县木塔模型矗立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详细】
点评:新型城镇化开展62试点 侧重绿色低碳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全国62个地方开展试点。下一阶段试点地区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如何有效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这次座谈会再次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信号。【详细】
陕西安康成功入围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近日,从安康市发改委传出好消息:安康市成功入围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属于陕西省唯一试点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