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绿地建设的相关提议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写下了来自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和模仿自然,最终回归自然的历史。实际上,我们的城市绿化工作也是这样的历史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城市绿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建设管理水平都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升,绿地建设日新月异。笔者曾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看到业内众多有识之士提出的保护野生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深有同感,很受启发。下面结合身边所见所闻,对绿地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见解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法制建设,提高群众的环境素质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在还有很多群众不具备这方面的科普知识,他们对绿化的理解还停留在“铲除杂草”而后再人工绿化的层面,认为自然生长的就要铲除,而人工种植的必须保护。这种“用种庄稼的模式搞绿化”的理念是极不科学的。还有的人出于愚昧无知不允许自家门前和窗下生长任何植物,宁可黄土露天,对于窗外的树木必欲除之而后快。笔者就曾经亲历过这样的事:在小区绿化改造时,在几户居民的强烈要求下,把楼房窗外的一排生长了十年的桧柏挖除;而后来绿地中央新种植的几株油松又因为有几位居民出于迷信要求除掉而被移走,就连后来种植的十来株国槐小苗也无辜地被人拔掉。还有的人为了使自家窗外绿地上的青草枯死,就在周围撒上一层石灰,那些青草都死光了使其窗下的一片沙土地与周围的绿地及不协调。还有的随便毁坏绿地上的植物,折花摘果哄小孩玩,听任自己的孩子折断小树的枝条嬉笑打闹而不加制止。有的人在小树上拉绳晾晒衣被。有的人为了偷摘树上的果子不惜把树木毁坏。还有的老年人把树枝当成自己健身的单、双杠,把小树拦腰折断也不心疼。这些在今天不应发生的事情,都是笔者亲眼所见。这说明我们一些居民(包括外来人口)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完全是空白,他们的素质不提高,我们的使首都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层面的城市绿化管理职能和宣传教育工作极需大力加强。在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生态文化社会还没有建立之前,为了有效地规范人们对待生物多样性的行为,逐步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与法规,用法律来保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将依法治绿的思想贯彻到首都城市绿化法规体系的建设中,不断完善法规体系,使城市绿化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在法制的轨道上依法加强对城市绿化各项工作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化法规体系。
2、重视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保护乡土品种
不能再用“种庄稼”的模式管理绿地。1992年6月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是生物物种极为丰富的国家,我国政府于1993年正式批准加入该公约。随后,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报告》。建设部2002年11月16日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5-3-28暂行)就提出了综合物种指数≥0.5,本地植物指数≥0.7的标准。我们在引进国外草种、树种和花卉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本土化、乡土化物种的保护和利用,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逐步作到绿地建设以本土化、乡土化物种为主。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在建设城市绿地的时候,要精心设计使其具有本地的风格和特色,选择本地特有、珍贵和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与具有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的建筑和景物合理配置。我们一些基层绿化单位对绿地的管理模式一直如“种庄稼”:保护种植的,铲除野生的。就连过去的大搞环境卫生都包括铲除野草野花,这是不科学的。随着多年来人们这种概念的延续,加之近些年大规模人工绿地的建设,在引入外来品种的时候,本土化、乡土化的物种保护和利用不够。自然的原生植被,因其“土”而被铲除,改换人工洋草,曾经在五、六十年代到处可见的各种野花、野草群落,现在再也见不到了,大多数几乎绝迹,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今天,保护野生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再也不能漠然处之了。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人类有责任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这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行为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人类就会因为破坏自然生态而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近年来不断的洪水、干旱、泥石流、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都十分重视。欧洲自80年代初便开始了野生草花导入的基础研究,在公园和居住区绿地中再现自然景观的实例也很多,被称为是一种自然恢复的征兆。日本也从90年代初开始了追寻野生草花的时尚,对野生草花草地的研究也非常细致。从种子的采集、储存、播种,发芽生理到开花景观、群落的成立状况、管理等均有涉及。奥地利设立了“杂草保护区域”。荷兰南部的石灰岩地区,为固有的杂草设立了保护区。德国也有“耕地植物相保护区”。曾经有外国人非常羡慕中国现存的原始森林,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决不能再对老祖宗留下的大自然遗产进行任何的“开发”和毁坏。
3、在绿地建设中提倡研发适合北京地区应用的国产品牌草种
在绿地的管理中植入新的理念时至2006年底,北京地区绿地面积已近四万公顷。绿茵铺地,使人耳目一新。但对此我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北京地区一般管理的冷季型草坪大约寿命只能维系三年。高精细度的管理,从技术力量到养护资金的投入上都是难以达到的。笔者居住的社区是八十年代后期建成的,就拿一块近3000平米的绿地来说,原来有一排高大的桧柏,十几株原生的本地乔木(榆树、柳树洋槐等)也都有2层楼房以上高。2003年曾做过一次绿化改造,移走了柏树,砍掉了原生的本地乔木,铲除了原来的植被,代之以花灌木和冷季草坪,因为此地原是拆迁留下的渣土地,而且下面的一层沥青基础没有清除。新种的花灌木一直长势不好,草坪当年因为有绿化队管理还行,但第二年就大不如前,到了第三年由于干旱和没有能力管理,草坪全部光秃了,新种的树木大部也都没成活,而原有的植被已经被铲除,仅存的几株树木还是当年改造时幸存下来的原生树。群众说这样的绿化还不如别搞。事实证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这种“破旧立新”式的绿化无助于改善北京的人居环境,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暂的,况且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到的那个“确凿只有些野草”的百草园,并没有什么人工绿化的痕迹,但因为它生态的活力和充溢生命本身的天趣,而被童年的鲁迅先生及其小伙伴门所喜爱和留恋,它是乡土的、人性和自然生态的、朴素平实的园林的例证,在今天我们的绿地建设中仍有借鉴的价值。在绿地建设中提倡野生草花草地的建植是自然植物生态的恢复方法之一。本地有很多野生草种,尽管屡屡被绿化队铲除,但它们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有一点机会,它们就蓬蓬勃勃生长起来。当人工种植的洋草因为疏于管理而枯萎时,它们就来铺满绿地,不需要浇水施肥而生长良好。当它们长得过高时,只要人工修剪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绿地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又保护了乡土品种,何乐而不为呢?即使做一下试验也是可取的。本地野生草种的缺点是不能四季常绿,冬季枯萎来年春季再生。但仍不失为本地主流的绿化草种。我们都很清楚,若是在全市的所有绿地采用洋草种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科学研究,研发适合北京地区应用的国产品牌草种。进口冷季型草坪可应用在小面积的重要地区,重点使用,重点养护。在更广大的地区、林下,采用国产的暖季型草坪,更可以在林下发展天然式草地。即对自然生长的草类,加强修剪,防病虫害等管理,或种植耐旱、管理成本低的地柏代替部分草坪,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观赏效果。绿地的管理工作不要死搬规定,要因地制宜,灵活管理,要注重效果。比如在缺水的干旱地区,绿地的管理方式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清除草坪中自生的杂草、杂花和小树苗,给它们以生存竞争的机会。利用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下来的就是生命力最强的、最适应环境的物种。这是最经济的绿化方法。如果最终在光秃的人工草坪上生长出了新的绿茸茸的野生植被和野花,又何必强行花费大量成本把野生植物铲除再去补种人工草皮?那样不但成本高,效果也不一定好。其实野生的植物群落稍加管理后,绿化效果也很好。人们要学会顺应自然而不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又比如对于人工草坪,不要修剪得太勤。在公园里常常看到修剪过的草坪刚刚长出新叶,就又开始下一次修剪了,这样不但浪费成本,而且也不美观,在草坪长得最美观的时候应该让其保持一段时间,既提高了观赏价值,又节约了管理成本。对于人工造型的植物,如绿篱和球形灌木等,不要一看到雨后发新叶就动剪刀,要给它们生长的时间和新陈代谢的机会,如果长出的新叶是整齐的,就等它们长成新的一层后再修剪。这样的植物就会更美观更强健。否则他们就会因为长期没有新陈代谢而枯萎,人们又会增加成本去换种新的苗木。
4、爱护原生树苗,发展本地树种、乡土树种
在绿地建设中,对自然种子散布发出的树苗,树木的根系自然生长的树苗,要精心保护,不能如以前那样欲除之而后快。每当春末夏初,北京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新生的小树苗,最多的是榆树、柳树、杨树、槐树小苗,它们见缝插针,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到处是这些小苗的身影,即使没有多少土壤,没有水分,更没有肥料,只要人们不去伤害它们,在不经意之间,它们很快就长成一米多高的小树,有两、三年的时间就长成真正的乔木了。还有的树种,它们的根系很发达,如洋槐,一株洋槐每年能在距离自己5米以外的地方,由远端的根部发出5株以上的小苗,这些小苗生长得比实生苗快,不用2年,就能长成一棵新的树木。一株3米高的洋槐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不出10年,在它的周围就能形成一片洋槐林。遗憾的是,我们平时在管理草坪和绿地的时候,因为它们不是我们人工种植的而把它们铲除掉了,代之以高成本种植的洋树种和洋草种。这是长久以来绿化工作的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更新了。我们应首先把眼光放在生命力最强的本地树种、乡土树种上,因为它们千百万年来生长在这里,早已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土壤、阳光等自然环境,生长迅速,管理成本低,抗干旱、抗病虫害的能力强。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不要再舍弃这些优势去追求高成本的劣势了。
5、北京不宜提倡屋顶绿化,应提倡收集、利用雨水
在北京这个缺水的城市,现在不宜提倡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会消耗大量用水,这不仅是绿化的成本问题,而主要是生态问题。北京每年的降水量偏低,雨水是宝贵的资源,事实是每年都有大量的雨水白白流入下水道排走了,这不仅是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持续导致北京的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地下水位年年下降。提倡屋顶绿化这样锦上添花的工程不如首先提倡收集雨水,在新建住宅区的设计中考虑雨水收集设施,在老的住宅区因地制宜增设雨水收集设施,在公园中利用地形条件,修建人工湖,起到收集、利用雨水的作用,这对于北京的绿化工作才是雪中送炭工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项工作已经在那些有远见卓识的单位大有成效了,这是一项有示范性的工作,应该大力提倡、发扬。至于屋顶绿化,如果仅使用雨水是应提倡的。
6、建设示范性生态景观示范性
生态景观的产生是人类模仿自然的产物,也是未来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自70年代以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模仿自然景观、自然植被及自然环境建设公园。如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荒野庭园”;荷兰阿姆斯特丹郊外的“自然生态园”;日本的自然生态观察园。其基本理念是:创造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的同时,提高了国民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示范型生态景观以其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将赋予了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作为范例向人们展示生态景观的意义,唤起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如公园中的人工湿地,人工的野生植物群落等,北京有很多公园都注重了生态景观的建设。相信以建设2008年绿色奥运会为契机,中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中会出现诸如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永久性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相应的景观载体作为示范,显示其应用价值及前景。
7、北京地区的绿地模式
绿化工作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生态效益。花木配植应注意因地制宜的地域原则。在城市绿化的做法上应减少单一的大面积草坪,宜采用乔、灌、草复层混交,适度铺栽草坪。因此,在绿地建设中,除在市中心和大型公共场地的绿化采用开阔的草坪和广场,在大多数公园绿地上,建议采用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花卉及草坪,其中原生态草坪可占一定比例。形成复层混交的结构,才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在五环以外和远郊景点,采用乔木+亚乔木+灌木+原生态草坪(即国产的暖季型草坪)的模式。在树木的品种上,多选择本地树种和已适应了本地环境的树种,在花卉和草种方面,决不要破坏原生态的天然植被,对于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菜野草和树苗,要允许其自由生长,并稍加修剪、加强防病虫害管理,同时加强保护,不允许人们采摘野花野菜野草,不允许人们破坏野生树苗。逐步形成林下的天然式草地。可以达到很好的观赏效果。我们高兴地看到,北京有的公园绿地开始重视利用天然植被的问题,而且比起同一地区相邻的人工草坪效果更好,有示范意义。这样的绿地能使植物更好地发挥园林要素的作用,使公园的功能不仅有观赏、休息、美化的作用,还具备了净化空气、水土保持、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市民素质等作用,使园林建设全面具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美学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建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绿地生态体系,把北京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化美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编辑: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