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生态宜居城市
太阳能应用普及率全国最高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国家示范城市
技术撑出一片蓝天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美丽的昆明沐浴在一派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里,尽展自信魅力、呈现动人风采。
环湖路上,高科技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首次亮起,彻底摆脱原有道路使用市电的传统模式,年均发电1064.7万千瓦时,每年节约电费514万元。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印证着这座活力城市一步步走向繁荣、富足与辉煌;
晋宁县昆阳“四退三还一护”安置点,规划建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供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师大呈贡新校区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综合应用项目,日均发电量可提供2585盏日光灯照明或者689台计算机工作;上海·东盟商务大厦在云南写字楼中首家采用了节能环保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呈贡众和东苑、众和佳苑小区住宅选用平板紧凑式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总集热面积平均每年可提供能量折算约343万千瓦时,替代常规能源量为713.1吨标准煤……
润物无声。仿佛一夜间,一种清洁、环保能源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已在昆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启用,擦亮昆明作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这一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
建设领域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背后,是昆明市委、市政府积极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加快以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建设。
太阳能应用普及率全国最高
昆明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国内,是仅次于西藏、新疆地区以外发展太阳能最有利的地方。年均日照2250小时左右,太阳能年均辐射量5461兆焦耳/平方米,全年晴天天数更是在310天以上,是非常适宜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地区之一。并且,云南硅矿藏丰富,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太阳能光伏开发与应用所需材料硅资源方面优势突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昆明就已大规模启动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太阳能应用的城市,昆明在太阳能开发与应用方面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目前,昆明太阳能光热应用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普及率最高,拥有100多家技术成熟能配套生产的企业;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合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光伏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光伏发电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占有国内20%的市场份额。
为解决能源紧缺和改善城市环境,2008年9月5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昆明未来发展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意见》提出,要各级党委、政府把握规律,充分认识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并明确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城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5%;城镇普及率达70%,农村普及率达到35%,保有量达6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规模达百兆瓦以上。
为进一步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与替代能源,加快生物质能利用和太阳能的推广应用,昆明市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及规定,推动及扶持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应用。
2009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太阳能产业升级发展的意见》;2010年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太阳能产业升级发展的补充意见》。此外,昆明市在2009年提前启动的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昆明市“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成为编制的专项规划之一。
2009年底,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器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的决议》,“从2010年1月1日起,在我市范围内凡是具备安装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建筑或凡有热水需求的建筑,应统一规划、设计、安装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而且该系统要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和维护管理”。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昆明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在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推动下,我市建设领域积极做好资源转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有地方特点的供热机制,实行主体多元化、能源多结构、运营多模式,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形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发展态势。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不断提升的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使昆明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已然站在行业发展制高点上。一座世界太阳能之城喷薄欲出。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国家示范城市
与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相比,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界可以不断再生、能够永续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能、风能等。其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是指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污水余热、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制冷、热水供应和供电照明等。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作为建设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方式,其应用及普及推广,成为昆明建设领域打造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工作中积极引导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环湖道路建设项目是昆明市“一湖四环、一湖四片”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云南省100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建设中,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引导建设成为绿色、生态景观道路。
一是突出生态环保特色。全线路段采用了雨水生态化断面形式,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减少道路雨水径流量,同时使道路建设与周边滇池湿地相配套,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重效益;二是突出节能环保特色。结合昆明地处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全线采用了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彻底摆脱原有道路使用市电的传统模式,不仅大大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还将环保节能的理念成功地运用到市政道路建设中,据初步测算,环湖道路每天每公里可节约用电463度;三是倡导绿色交通特色。为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省城投段作为昆明慢速交通系统首期工程,非机动车道采用了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为非机动车提供安全保障,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起到良好的示范效益。
正在建设之中的上海·东盟商务大厦项目位于昆明呈贡新城吴家营片区,项目在云南首次采用了节能环保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在建设中,仅地源热泵投资就超过1.2亿元,与常规能源系统相比较,年节约运行费用351万元,7.7年即可收回增量投资成本,通过热泵处理技术,未来可利用这一绿色清洁能源,实现24小时自动恒温、24小时热水供应,节能节电达70%,实现了环保无污染,提高了商务大厦的科技含量,为昆明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今天的昆明,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农村,包括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农村电气化、太阳能路灯照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独立供电系统等多个方面……
2009年,国家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昆明市在建设领域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及普及,得到了充分肯定。通过初评、复审之后,被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并获得了8000万元的中央财政补贴,是申报城市中的最高档次补贴。
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不断推进及发展,广大市民将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春城“阳光沐浴”带来的福祉。
技术撑出一片蓝天
可再生资源建筑取得的成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昆明市以技术为先导,依托产业和研发优势,来引导发展。对比省外知名企业实施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构件化工程案例,昆明的技术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科研及科技开发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是全国最早从事太阳能利用专业研究的机构之一。从1971年起即开始从事太阳能光伏、光热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明)、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并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近10年来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86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发表三大检索国际论文100篇,获省部级奖10余项,拥有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
学校近年来与云南锡业光热光电有限公司技术联合合作,建成了目前西南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并以学校作为技术支持方,筹建成立云南省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工程中心,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并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目前还是云南省昆明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筑节能示范中心等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技术支撑单位。多年来学校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研究及成果已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特色及优势,并在国内及东南亚周边国家产业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昆明太阳能研究的另一家专业机构,同时也是昆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技术支撑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太阳能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太阳能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为行业技术发展开展基础性、攻关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省、市等多项科技计划项目,与企业一道,研究开发了大批工程实用技术,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在全国率先开发成功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太阳能与建筑的完美的结合。
率先开发成功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构件化技术,把太阳能集热器兼做建筑屋面覆盖层,起到遮风避雨、保温隔热的作用。研究开发了系列智能化太阳能全天候中央供热系统,广泛用于宾馆、饭店、游泳馆等供热量大、供热要求较高的场所,其中双循环太阳能供暖系统,用于西藏、云南省香格里拉等气候寒冷、常规能源缺乏的地区,解决了此类地区的房屋采暖和卫生热水供应的问题。
研究开发了双向式热泵系统,用于泰国等热带地区,同时解决房屋供冷和卫生热水供应的问题,节能可达70%以上。
发明了风力曝气机,利用自然风力向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曝气复氧,提高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研究开发了太阳能辅助天然橡胶干燥系统,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干燥系统,节能率达到40%以上。研究所目前已申请专利四十余项,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在云南省乃至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作用。
通过科技进步及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上,昆明迈开了新步伐。更多市民将住上绿色健康住宅,享受更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将成为昆明城市新名片,推动宜居昆明城市建设。
首席记者吴劲松报道
示范项目:
昆阳“四退三还一护”安置点
项目概况:
晋宁县昆阳安置点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四退三还一护”实施的一个工程实例,是省、市政府实施滇池水质恢复治理战略系列工程中一个重要配套的项目,目的是为治理滇池而失地及拆迁的群众统一建设一个质量可靠、环境优美适于安居乐业的住宅区。
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安置点按照节能环保绿色(安装太阳能离网及并网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热泵、中水回用、节能建材、天然气管网系统)的理念设计建设。一期建设墙体材料全部按要求使用发泡混凝土砌块及免烧砖砌筑;小区内建设有中水处理系统满足绿化和水体景观用水;室外广场及人行道采用透水砖及天然石材敷设。小区建成后将全部使用天然气。
一期规划建设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装机容量807.6KWp,为安置点提供“绿色”公共照明电力及采用低压用户侧并网方式供安置点内居民生活用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水系统覆盖一期、二期建筑,低于7层的住宅(含7层)采用纯太阳能供热水方式,小高层、高层住宅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辅助空气源热泵供热水的方式。
节能减排效益: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供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良性改善,绿色环保。预计系统建成后,一、二期太阳能热水系统年节能量约为4465吨标准煤,太阳能供电系统年节能量为492吨标准煤。两个系统共实现年二氧化碳减排量12115.3吨,年二氧化硫减排量96.5吨。该项目已向国家住建部申请“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已入围。
上海·东盟商务大厦
项目概况:
上海·东盟商务大厦项目位于昆明呈贡新城吴家营片区,三幢主体建筑以非对称的三角形关系呈现,建筑高度为99.9米。总建筑面积为186560㎡。
可再生能源应用情况:
上海·东盟商务大厦在云南首家采用了节能环保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同时提供生活热水及泳池热水的热源。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发电系统,给1号及2号楼进行供电。
节能减排效益:
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后,年节省标准煤919.4吨,减少CO2排放量约2273吨,与常规能源系统相比,减排量为51.6%。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24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5.2吨,减排CO2为198.34吨,减排SO2为2.04吨。
师大呈贡新校区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项目概况:
采用与建筑围护结构相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结合太阳能热水系统、新风除湿系统和热泵系统对室内供电、供冷和供暖,建立自给自足的新型节能建筑。
突出“建筑能源综合利用中心的概念,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及浅表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热泵技术、热量回收装置、新型空气处理装置,实现建筑用能结构合理化、高效化。
可再生能源应用情况:
1、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节能空调系统示范:包括地源热泵系统、除湿系统、热水系统、采暖空调末端设备等。
2、大楼太阳能光电建筑系统示范:
(1)屋顶采用常规光伏组件,面向正南倾角安装;
(2)南面玻璃幕墙采用透光率可达到50%双层玻璃封装组件,采光性好,同时不改变建筑物结构;
(3)西面幕墙采用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
(4)能环学院光伏发电系统,预计总装机容量为264.9kW。光伏系统所发电量首先向建筑物内负载供电,当供电富余时,可以向校园电网供电。
节能减排效益:
预测能环大楼264.9KWp光伏发电系统:日平均发电量约827.26千瓦时,25年年平均发电量为32.57万千瓦时。按照每度电0.6元计算,每年节约电费19.55万元;
若能环学院大楼照明设备为40W日光灯,平均工作8小时,一台计算机为200W,每天平均工作6小时,日均发电量827.26千瓦时,可提供2585盏日光灯照明电力或者689台计算机工作电能;
平均年发电大约相当于节约85吨原煤或30吨标煤。减排CO2152吨;
本项目如果按照当前CDM机制建设,按照目前最高价和最低价计算,每年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效益最低和最高分别是:
7美元×152tCO2=1064美元/年
19欧元×152tCO2=2888欧元/年
呈贡众和东苑、众和佳苑
项目概况:
呈贡众和东苑、众和佳苑是由官房企业集团的云南官房土地房屋开发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昆明官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云南官房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施工的大型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小区住宅选用平板紧凑式家用太阳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建筑屋顶,且最大限度与建筑相协调。运行维护方便,水质清洁,使用寿命长,造价低廉。太阳能光热系统分别应用在低层、多层及小高层住宅区,通过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可再生能源系统可以有效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同类小区中具有典型示范推广意义。
节能减排效益:
众和东苑、众和佳苑总集热面积为7626平方米,平均每年可提供能量约343万千瓦时,替代常规能源量为713.1吨标准煤。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CO2减排量为1761.26吨/年,SO2减排量为14.26吨/年,烟尘减排量为7.13吨/年。
走上环湖路
绿色生态道路衬托滇池壮景
环保高新技术大量运用
两大特点创昆明道路典范
7月2日,环湖路全线正式通车,当记者乘车驶上这条被称为“滇池项链的道路时,确实为沿路所见而叹服。
绿色生态道路衬托滇池壮景
行驶在环湖路上,可以很轻松地看到滇池,尤其是进入地势较高的一段,停下车站在路边放眼望去,烟波浩渺的滇池直奔眼底,心旷神怡,两旁边似乎无限延伸的道路更是为这样的景色增添了一种雄浑的味道。
环湖道路起于庄家塘立交,止于高海线与老安晋公路相交叉点。道路主线全长66.99公里(含环湖东路城区段延伸至庄稼塘立交桥匝道和地面平交段),道路红线宽55米、40米、24米三种断面形式,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景观道路线沿滇池湿地界桩外侧布线,路线长77.5公里,景观步道按城市Ш级次干道(园林道路)设计,道路红线宽6-8米,只设非机动车道。路灯、绿化、排水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总投资概算为86.28亿元。与之相配套的环湖截污建设工程同步进行建设。
环湖路建设项目分为环湖东路及环湖南路。道路设计标准为城市Ⅰ级主干道。环湖东路:主线道路全长26.52公里,总投资概算为46.58亿元。环湖东路由3家业主单位分别实施,城区段业主单位为市住建局,全长3.41公里,道路红线宽55米,总投资概算为6.9亿元,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和省城投公司各承担50%;省城投段全长15.03公里,总投资概算为27.9亿元,由省城投公司全额投资建设;滇池旅游度假区段全长8.08公里,总投资概算为11.78亿元,由滇池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按BT融资管理模式投资建设;环湖南路业主单位为昆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环湖南路主线道路全长40.47公里,道路红线宽分别为32.5、24米;景观步道尽可能与主线合并,分离段全长24.71公里,道路红线宽6米,总投资概算为39.7亿元,按BT融资模式投资建设。
环湖路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环湖路工程CFG桩约535.92万延米,挖填方约457.76万立方米,沥青路面约万137.06平方米;桥梁33座,特大桥3座,大型立交桥1座,山体隧道1座,下穿隧道2座,涵洞175道;路灯3744盏,其中太阳能路灯3455盏;绿化约50.7万平方米,种植行道树129814棵,主要树种为香樟、深山含笑、云南樱花、兰花盈、球花石南、重阳木、木符荣、红花木莲;交通标线约44.64万平方米,标志、标牌1316个,交通信号灯493套。
环保高新技术大量运用
环湖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沿线整整齐齐排列的路灯。据环湖路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昆明地处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环湖路全线采用了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彻底摆脱原有道路使用市电的传统模式,不仅大大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还将环保节能的理念成功地运用到市政道路建设中,收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据初步测算,环湖道路每天每公里可节约用电463千瓦时,年均节电16.9万千瓦时。
同时,为体现生态环保特色,环湖路全线路段采用了雨水生态化断面形式,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减少道路雨水径流量,同时使道路建设与周边滇池湿地相配套,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重效益。
此外,最让人大开眼界的就是彩色沥青路面。驱车进入环湖东路省城投段后,主道路两边的非机动车道就变成了暗红色。省城投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非机动车道的铺设使用了彩色沥青。
该负责人介绍,相比普通黑色沥青,彩色沥青的制作工艺要复杂得多,成本相当于普通沥青的6倍。
该负责人介绍,彩色沥青路面铺设后,为非机动车提供安全保障,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起到良好的示范效益。
两大特点创昆明道路典范
环湖路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环湖道路建设有两大特点,使得这条道路的建设成为昆明道路建设的典范。
首先是建设投资模式多样性。该负责人介绍,环湖道路四段分别以不同的投资模式建设,城区段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和省城投公司各承担50%,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牵头责任单位;省城投段由省城投公司全额投资建设,云南省城投公司为建设业主;滇池旅游度假区段由世纪华丰和五矿集团二十三冶按照BT融资管理模式投资建设,滇池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为建设业主单位;环湖南路,由香港捷运路桥发展有限公司按照BT融资模式投资建设,昆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为代建业主单位。
其次是道路建设中,地质状况复杂、施工难度大。环湖道路规划选址于滇池湿地界桩外延100米,地处滇池湖积平原,道路多处地段位于淤泥及泥炭质土上,为保证路基稳定,环湖道路大量采取了CFG桩等软土巩固方案,全线仅CFG桩打桩近535.92万延米,实施特大桥三座,同时,线形途经长腰山等复杂山体,最大开挖深度高达27米,因此,道路施工技术难度较大。
如今,环湖路的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艰难,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真正带给了昆明一条绿色、生态景观道路,同时也为党的9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编辑:anna
相关阅读
香港为什么是中国最宜居城市?
当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里说,香港的高楼令人窒息,让他无比怀念北京的大树。后来,他又在《香港的鸟》里说,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双层鸟笼,没有鸟能够在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飞。【详细】
罗华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历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清洁的土地、高标准公共卫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洁宜居城市之一。不过早期新加坡的情况并非如此【详细】
锐评:宜居城市应该有大树扎根的空间
27日夜间,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风骤雨。在齐鲁晚报的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上,很多壹粉晒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树被连根拔起的景象。个别倒下的大树,砸到了停放在路边的车,即便没有诸如此类的经济损失,看到生长了多年的大树一【详细】
尹伟伦:湿地生态功能与宜居城市建设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发表题为《湿地生态功能与宜居城市建设》的主题演讲。他提出,要针对当前人类存在的问题加强生态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