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打造一流现代宜居城市
靓丽的汾河景区、潺潺的城市水系、新颖的山西大剧院、壮观的煤炭交易大厅……一个个灵动的城市符号在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上闪耀。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强大生机。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建一流新城,建蓝天白云之城,建青山绿水之城,这当中,实施“城中村”改造也是城市提升品位所必须面临的阵痛。
围绕建一流现代宜居城市上述主要目标任务,本报今日分别阐释分析其必要性、重要意义,反映其目前的进展情况及逐步显现的效果,展望今后的美好前景,以期加深人们对建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的认识,强化大家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共同创造太原美好的未来。
风正济时,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幸福的生活,辉煌的明天,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大家团结奋斗,致力一流现代宜居城市建设,不远的将来,太原南部区域必将再崛起一个魅力新城;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宜人景象将会重现;身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也将相伴青草的芬芳;“城中村”贫瘠的土地上,将会升腾起新的希望,一座“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一流现代宜居城市,必将一步步走近我们!
两翼齐飞再造锦绣太原城
【引子】
三代京华、五朝陪都、2500多年的古城……曾被诸多光环围绕着的太原城,如今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当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目标提出时,全市上下为之振奋。
曾记得,上海世博会的巴塞罗那馆内,处处都有视频影像组成的“双面镜”———左手,是老城;右手,是新城。这一“双面镜”的设计,体现了新城老城的和谐共生,令人难忘。如今,太原市波澜壮阔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已吹响号角。老城如何保护发展?新城如何阔步前进?两者又如何两翼齐飞?为何要这样?目前进展情况和效果怎样?带着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走访调查,试图为您揭示和展现它们的答案。
【记者探访】
一个不堪重负的老城
陈先生今年39岁,家住在三营盘,每天早晨乘公交车到位于迎泽公园附近的单位上班。他说,一家人每天6时就得起床,挤上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来到上班、上学的地方。要是生病去医院看病,更费事了。再遇上堵车,着急也没用。“什么时候医院、学校、商业区都在家门口就好了,就不必每天再来市中心凑热闹了!”陈先生感叹。正说着,远远看见有3辆103路电车排着队驶过来。一看时间,已经等了半个多小时。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城市一直是包含着“小家”的“大家”。曾几何时,这座城市里穿行的汽车越来越多,道路显得越来越窄,每个地方都是排着长长的队。堵车、排队、拥挤……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隐痛,成为城市难以治愈的顽症,充斥着城市生活的每一天。
“每个地段都交通拥堵、每个场所都人满为患……这是因为老城承担了过多的功能,造成了‘向心型’的发展模式,致使目前的老城就如同一个背负了太多包袱的人,被压得喘不上气来,更别说迈开大步,快速发展了。”对于老城存在的问题,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规划设计师宁静一针见血。她进一步解释说,太原的老城中心,集中了行政、医疗、教育、金融、商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所有的人都必须集中到这里,致使整个“心脏”难以承受,因此总“犯病”。
在这些“病症”中,交通拥堵的“病况”最为严重。老城的基础设施薄弱,又缺乏大容量的城市快速通道,致使道路功能不清,使市中心本就“病”得不轻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现有的老城已没有拓展的空间。要想解决一系列的‘城市病’,只能通过建设新城,来疏解老城,为老城‘解压’。”多年研究城市规划的宁静,将这一问题分析得很透彻。
一篇值得期待的文章
由滨河东路向东转入龙城大街,不多远,便可看到山西大医院项目工地上矗立着众多高高的塔吊。在施工现场,工人们个个干劲十足,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大型机械设备都在轰鸣声中忙碌着,每天平均有1000多名工人奋战在工地上。预计到今年年底,工程将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山西大医院置身太原未来新城的中心,距长风街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道路宽阔,交通顺畅,求医问诊十分方便。
“跳出老城建设新城,既保护老城区文化遗存,又给新城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这种双城合璧、相得益彰的谋划,是国内外很多城市发展中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宁静的观点,得到了同为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乔树东的认可。
他进一步阐释道:“在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确实需要另辟他处建设新城。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变过程。简而言之,是一个城市中心再造的过程。”专家学者的这一观念,与新完成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总体规划中明确表示,太原市将构建“双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双城”即指主城与新城。
参与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乔树东表示,未来的新城,注定要成为一个现代大都市能量集聚、辐射的中心,一个汇聚古城灵魂、承载新城‘精气’的磁场中心。“如何用高标准的规划、高水平的设计,来建设未来的新城,是一篇值得期待的文章。”在乔树东的眼里,太原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没有了老城,新城的灵魂就丢了。所以,新城的建设,离不开这个城市千年文化的积淀,一定要彰显城市的特色,建设好新城的每幢建筑、每块湿地、每片园林,以及各类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要用新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推进老城改造,提升老城品位。”
“加”出一个魅力新城
“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就是要把建设一流新城、打造蓝天白云之城和青山绿水之城作为重中之重,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做好提高空气质量、修复生态两篇大文章,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秀美风貌。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这样的基本思路。
“新城建设的关键是做好加法,也就是各种产业要合理布局,不仅要有产业,产业周边还要增设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居’一体的良性发展趋势。这样新城才能盘活,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乔树东进一步分析说:“以龙城大街为例,道路修好后,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道路两侧陆续增设了物流、商业、金融、高科技等各类产业,有效地分散了旧城中的商业、人口,以及交通压力,形成了一条黄金带,为城市永续发展也将提供空间和动力。”
……
“就现代宜居城市而言,核心是宜居,关键是现代。现代人、现代城市、现代社会、现代交通工具、现代生活方式……现代人往往以车代步,现代大都市车满为患,建设畅通城市,成为建设现代宜居城市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对于新城,省社科院谭克俭教授有他独特的见解。
近年来,我市开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城市南部,围绕汾河两岸实施的城建重点工程,让这片热土更加生机盎然。滨河东路全线贯通,使城市发展南北主框架形成;滨河西路南延,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奥体中心、山西大剧院等大型场馆的建设,犹如在昔日偏僻、寂寞的大地上,镶嵌了一颗颗璀璨明珠;新建的南中环桥、祥云桥、跻汾桥,不仅使汾河南部两岸沟通更加便捷,还成为了太原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这一项项工程,对未来新城的建设必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减”出一个宜居老城
“以新城建设为龙头,不是置老城于不顾,而是要更好地带动老城、疏解老城、服务老城。作为一座数百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太原老城历史悠久,需要改造提升的空间也很大。”众多专家一致认为。
近年来,我市每年平均投入数十亿元政府资金,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更加宽阔、畅通,“太原长安街”的美誉让每一个市民自豪;新建南路、平阳路、南内环街改造,不仅拓宽了路面,居中设立的公交快速车道,建立了新的公共交通模式,让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改造一条条主次干道的同时,与市民密切关联的小街巷改造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大力实施,每年有数十条小街巷得到整体改造。不仅路面平整了,影响行人视线的“蜘蛛网”全部入地,借助道路改造,道路两侧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亮化、美化。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市高比例的城市建设投入,不仅建成了南北跨越十几公里长的汾河城市风景带,城市景观大为改观,而且城市基础设施更为完善,这些都为改造老城奠定了基础。老城的点滴变化,令大家感受颇深。
采访中,不少专家和市民表示并希望,老城改造中,更要注重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维护老百姓的权益,尤其要体现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要争取把老城改造为宜居之地、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一点,乔树东也十分认同。新城的建设,可以帮助疏解老城的功能,分散老城的人流,再通过环境的综合整治,使老城更加宜居舒适。他特别强调:“新城建设是做加法,老城改造就是做减法,这个减法一定要做好。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不但不能拆,还得保护和利用好,要凸显历史文化遗存,彰显城市特色。”本报记者郜蓉
美丽“蜕变”加速改造“城中村”
图为完成整村拆除改造的闫家沟现状。
【引子】
“隐匿”在喧嚣城市中的村庄,向来是外来务工者青睐的住处。近年来,急速涌至的城市化浪潮将这些村落裹挟其间,逐渐形成“城中村”这一独特景观。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离不开“城中村”的改造。
那么,咱太原“城中村”的现状是啥样,为何要改造,准备怎么改?改造能给村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什么?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个纳入今年整村拆除范围的“城中村”,以及市“城改办”相关负责人,以期全景扫描“城中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向人们展示由村到城的美丽“蜕变”。
【记者探访】
昨天
现有“城中村”154个
“城中村”哪个城市都有,太原也不例外。那么,“城中村”究竟是指哪些村?
据介绍,通常所说的“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中反映。这些村庄虽被纳入城区,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保留着农村模式。
我市现有“城中村”154个,共有村民77634户、总人口约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5.6万人,有宅基地的市民约10万人,土地面积约为286.2平方公里。
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年要对25个以上的“城中村”完成整村拆除改造。这些“城中村”包括:迎泽区的赵北峰村、郝庄等,杏花岭区的剪子湾、耙儿沟等,小店区的杨家堡、许东等,万柏林区的前北屯、下元等,尖草坪区的大东流、新村等,晋源区的董茹、义井等,经济区的城西、下庄、化章堡等,龙城新区的庄儿上等。“十二五”期间,全市154个“城中村”都将分步完成改造。
羁绊城市发展的步伐
“‘城中村’的改造是越早越好。绕,是绕不过去的。为何非改不可?既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市“城改办”综合处王爱民处长说:“‘城中村’的现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也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改造,否则难以实现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
小土锅炉不停地冒出黑烟,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重的烟火味,灰渣荡起的尘灰遍地都是。一到冬天,这样的场景都会出现在“城中村”。这种现象,只是“城中村”众多弊端之一。
从地域上讲,“城中村”就在城市之中,但它与周围社区明显不同。这里,巷道狭窄、商贩密集、人群熙攘,各种乱象不一而足。“过去村子里脏乱不堪,臭气熏天。我这带头人觉得可丢人了!”万柏林区小井峪街道闫家沟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康海金谈起过去,有无限的感慨。这种感受,似乎每一位住在“城中村”里的人都曾有过。
我们走访多个“城中村”发现,狭窄的巷子里,夏季污水横流,入冬结冰。一座座伸手就可以摸着对方窗户的“握手楼”里,居住着大量外来人员……长期以来,各“城中村”普遍存在人口密度过高、市政设施不足、环境卫生差等问题。比如,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不但楼挤房密、高低参差不齐,更缺乏规划、空间布局混乱,“一线天”、“贴面楼”的现象十分常见。
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中村”的排水排污不畅、垃圾随意堆放,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文体医卫设施和商业服务点也严重不足,亟待全面改造。此外,“城中村”的水、电管线杂乱无章,大多数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给城市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有人这样戏言:“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化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
“为何要改?”曾有专家概括:“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结,城市必须为它当初的“迂回”埋单。
今天
整村拆除安置优先
说起“城中村”改造,不少人都会问:该怎么改?我市改造的方向和模式是什么?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现在,我市‘城中村’改造有了初步规划,具体的《实施意见》已上报市政府,批准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改造提供政策依据。”王爱民紧接着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城中村’都要实行整村拆除、安置优先。”
为何要整村拆除?据介绍,我市其实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城中村”改造,那个时候,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大多数村都采取了自筹资金、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模式,通过滚动开发边建边拆。
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自筹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改造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些村打着“城中村”改造的旗号,不拆除旧村,反而联合开发商、建筑商搞违法开发,建设小产权房,造成只建新不拆旧,空地开发后剩下的旧村更加难以拆除。“西安市‘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我市大致相同,而其之所以改造成效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实行了旧村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房。对于整村未拆除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不予办理后续建设手续。”王爱民非常肯定地说:“咱太原的‘城中村’改造将充分借鉴西安经验。只有整村拆除、安置优先,才能打破过去只建不拆,违法建设屡禁不止的恶性循环,确保改造规范有序,确保群众按期回迁。”
各村改造皆有特色
目前,我市“城中村”改造的进展如何?王爱民说:“我市改造‘城中村’,不是实行政策和方式的‘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做到各村改造皆有特色。”
首先是各村的改造规划有特色,比如,迎泽区郝庄村改制成立了太原东城工贸集团公司,计划用一年时间将旧村13.4万平方米建筑全部拆除,依托太原服装城商圈优势,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商业品质,打造城中村改造亮点。尖草坪区新村计划采取招商引资、整村拆迁、片区改造的模式,与知名大企业签订改造框架协议,打造城市北部的“星河湾”。
其次是具体做法有特色,例如,杏花岭区耙儿沟村采取安置先行、村民变股东的做法,拆除旧村的同时,在府东街东延段南侧,距离旧村不到800米的地方,建设了数栋住宅楼,让居民解除了回迁安置的后顾之忧。
为了确保改造如期完成,我市定期对各“城中村”的旧村拆除、拆迁方案制定、拆迁协议签订,以及集体经济改制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截至目前,纳入今年拆除改造范围的35个“城中村”,都已基本完成拆迁摸底,已拆除旧村建筑总面积为104.08万平方米。其中,有29个改造村提出了拆迁安置补偿标准,24个村完成宅基地摸底丈量,18个村制定了拆迁方案,8个村完成了“村”改“居”和集体经济改制。“这就是咱村的回迁安置房。”在府东街东延段南侧,距离耙儿沟旧村不到800米的地方,数栋住宅楼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耙儿沟村负责人说:“今年4月份,村里开工建设了5栋6层楼的安置房,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现在,最高的已经盖到了5层,最低的也到3层了。这些楼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抗震等安全系数很高。”
考虑到村民的承受能力,新建的安置房有从70平方米到140平方米之间不等的多种户型。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年底,该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可以住进崭新的小区里。
明天
打造现代化文明社区
这些“城中村”最终将改造成啥样呢?“通过改造,要把‘城中村’打造成建设形态、人居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文明社区,成为城市的亮点,实现城市发展与村民利益双赢。”具体来说,我市的“城中村”改造要实现“五个转变”,即:村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社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城中村”转为城市现代化文明社区。
王爱民充满期待地说:“现在很难描绘出‘大变’后是个什么样子,但在不远的将来,改造后的‘城中村’必定会旧貌换新颜:一片片低矮破旧的土房将夷为平地,一幢幢宽敞明亮的住宅楼能与中高档商品楼媲美,一处处脏乱差的农贸集市会销声匿迹,一座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商业城广场将代之而起。”
通过改造,不但能极大改善人居环境,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而且会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以及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等起到推动作用。到时候,城市管理的“难点”将变为城市发展的“亮点”,城市形象必定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已有“村民”乐享改造成果
美好蓝图绘就,改造全面铺开,“城中村”即将迎来它“最后的时刻”。到目前为止,有的“城中村”已初见改造成效,那里的村民已享受到了改造成果。
曾经的闫家沟村,现在的闫家沟社区,是我市目前唯一完成整村拆除的“城中村”。在这里,大家伙都告别了过去低矮破旧的老房子,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楼间硬化的小路格外整洁,四周绿树环绕、生机盎然,人们出门就能欣赏到宜人的景色。
在这个新型社区里,小学、幼儿园、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环境的巨变,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和睦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城中村”改造绝不是一趟轻松欢快的旅行,最终所带来的变化也绝不止这些。现在,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已经驶入“快车道”,为各村“破茧化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个“城中村”陆续完成改造,由“土”变靓,村民的幸福生活正一步步走来,城市的明天也将更加美好。本报记者李涛实习生刘甜甜文/摄
净化空气建蓝天白云之城
【引子】
蔚蓝的天空,洁净如洗。每当这样的天气,已退休的陈大爷,都会带着4岁的孙女小泡泡在汾河景区河畔的绿荫便道间漫步。他说,这可以让孩子呼吸更新鲜的空气,让她更健康地成长。小泡泡最讨厌冬天,因为冬天的空气中总有弥漫的烟尘和呛人的气味,白天的蓝天和白云不再那么清晰,晚上的点点繁星也模糊了,爷爷带她出门游玩也少了。
陈大爷和孙女小泡泡盼着,什么时候,太原有更多的蓝天白云?大家也渴望,“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宜人景象在我市能早日彻底回归。
“让全市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是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希望。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其中一大主要任务就是建设蓝天白云之城。
那么,建蓝天白云之城,对于现代宜居城市有何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有啥差距?我们该怎么做,成效如何?
【记者探访】
蓝天白云个中分量不轻
我市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城市。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偏重以及缺乏有效治理,空气环境质量恶劣、生态问题突出。特别是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严重,群众苦不堪言。
为什么要建蓝天白云之城?因为,没有新鲜的空气,我们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威胁,我们的投资环境会无人问津,更别提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了。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建设一流宜居城市,新鲜的空气无疑不可或缺。
市环保局区域污染防治处孙建星处长说,蓝天白云之城,笼统地说就是空气清新干净。用数据来说,起码要做到: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好天气达到310天(占全年85%)以上,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而目前,我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还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的2010年,好天气仅为304天,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值距离国家标准要求也有差距。
企业搬迁城市的净化
“今年10月底前,保证停运现有水泥生产设施,全力实施异地搬迁改造。”在今年全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动员大会上,“狮头水泥”的负责人作出这样的承诺。
太原狮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34年,地处市区上风向,曾是我市八大重点排污企业之一,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粉尘等大气污染物,在物料储运和矿山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扬尘。有关数据显示,曾经在非采暖期,市区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的23%就来自该单位。
“狮头水泥”搬迁后,新的生产线将全部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还将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在水泥产量翻番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减少近八成,能耗也将大幅降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本处于城市远郊的电力、化工、建材、焦化、冶金等重污染行业与居住、商业混合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界限越来越模糊,太钢、太化、一电、二电、煤气化、“狮头水泥”等一批重污染企业已逐步渗透到主城区。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1600多家工业企业。“十二五”期间,我市会将“个头挺大、利润挺低”的300多家重污染企业搬迁出主城区。8月11日,太化合成氨生产线关停,太化集团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年内,西山水泥等多个重污染企业的整体搬迁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标一流企业的蜕变
搬迁,只是一种解决城市污染的办法。我市在对重污染企业进行搬迁的同时,也要求其余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工业企业,要对标国内一流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尽可能地减少污染。同时,着眼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的整体净化。
“我们不满足于做到国内一流,我们瞄准的是超一流!”谈到对标,智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贾卿如此说。
我市今年工业企业环保对标推进会,要求108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环保对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生产装备一流、环保治理设施一流、综合利用水平一流、环境面貌一流、环境管理水平一流的“五个一流”目标。这108家企业不仅覆盖了我市冶金、火电、炼焦、水泥四大重污染行业,也包含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采选、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市工业排污总量的八成以上。
作为其中的一家企业,智海公司早已有了对标的意识。贾卿说:“那时候不叫对标,就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想做到同行业最好。毕竟,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2008年,该公司投入约4500万元,改进了水泥生产工艺,配套完善了环保处理设施,主要污染物粉尘的排放浓度,从原来的刚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做到了减半排放。“我们的硬件设备在国内已经是一流的了,要想在节能减排上更进一步,光靠资金投入是不行的。”贾卿说,下一步,企业将在提高员工素质,强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挖掘潜力。
市环保局科技监测处谢宇琪处长说,目前,这108家企业都已制定了对标行动计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和评估,正在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对标一流,不仅要让排污企业做到达标排放,更要将排污量削减到同行业最少。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蜕变。
推进绿色供热甩掉冬季污染
小冯是个外地来并打工多年的小伙子,做过空调安装工、当过保安,也干过建筑工人。因为工作的频繁更换,他经常租住在不同的“城中村”。脏乱差,这是“城中村”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冬天,每天早晨,每一幢楼顶都有黑色的浓烟滚滚,地面上都是厚厚的煤灰。“根本不敢开窗户。就这,屋子里还积着厚厚的尘灰,鼻子充斥的都是呛人的煤烟味。”
目前,我市城区范围内共有“城中村”和村庄436个,共有土小采暖锅(火)炉14.5万台,采暖面积3700万平方米,冬季采暖耗煤量达180余万吨,占市区冬季燃煤总量的21.1%,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占市区冬季燃煤污染排放总量的80.9%和44.6%。
市环保局区域污染防治处孙建星处长说,解决了冬季燃煤采暖污染问题,我市就基本可以消灭采暖期的污染天气。去年,我市提出在建成区两至三年内实现清洁环保型(绿色)供热全覆盖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市正采取以热电联产和冷凝热供热为主,大型热源厂及工业余热供热为辅等方式,大力推进集中供热。目前,热源建设、供热管网敷设等工作正在逐步有序推进。
“现在,冬天屋里屋外都干净多了!”曾经的“村民”陈俊平,作为在全市率先拆除了所有小锅炉的闫家沟社区的居民,对拆除小锅炉表示了由衷的欢迎。他觉得,“村”里再不见煤堆、黑烟,也闻不到煤烟味,是件好事情。但放在全市看,却只是局部区域的环境改善,他希望所有的“城中村”都能拆掉小锅炉,这样,太原的大环境才会真正好起来。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有43个“城中村”拆除了土小锅炉,实现了集中供热。今年,还将有十几个“城中村”告别小锅炉。再过两三年,所有“城中村”的燃煤采暖污染问题将彻底解决。
治理扬尘让城市清亮起来
一提到扬尘,大家就会想到遮口掩鼻眯眼睛,有的人还会心痛地爆出一句“我刚换的白衬衫啊!”
目前,扬尘已成为我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建筑工地渣土拉运和土方作业中的扬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保部门去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长风商务区等建筑工地周边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17倍,有的道路拆迁施工工地甚至超标达74倍。
据测算,市区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有近一半来源于扬尘污染,而扬尘污染中的七成来自于道路扬尘。建筑、修路等施工产生的大量渣土、砂石等材料堆积或抛撒于路上,不仅影响了市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也严重地制约了市区空气质量的改善。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第十二项目部,坐落在一个草木成荫的小院子里。该项目部承建了太原恒大绿洲项目的30多栋住宅楼。“2007年底,我们刚进驻这个项目工地时,为节约成本,没有硬化工地道路,仅是对原来的土路进行了简单加工。”该项目部综合办主任明宁说:“一下雨就成了泥水路,进出车辆将大量泥土带到大运路、康宁街等街道上。天一放晴,这些道路上尘土满天飞。”当地环保等有关部门,都曾向企业提出整改要求。“现在,散装物料堆放有序并苫盖、道路硬化、裸露地面绿化或绿网覆盖、出入工地车辆冲洗干净等已成为我们的施工规范。保护环境、防治扬尘污染,已经从过去被动要求、应付检查,正在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发生在这个施工企业,而是正在覆盖我市整个建筑行业。出台《太原市文明工地标准》、开征扬尘排污费、增加市区道路喷雾洒水频次……我市为遏制扬尘污染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打造蓝天白云之城,正在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蓝天白云之城,对于居住在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太原市民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更不是幻想。蓝图已经绘就,计划正在实施,我们共同期盼的目标定会成为壮丽的现实!本报记者闫伟文/摄
改善生态建青山绿水之城
王鑫摄
【引子】
东山上的绿越来越多,小树变大树,淡绿变浓绿;西山生态景区变得日益妩媚多姿,山泉潺潺、卉木蒙蒙,现实的美景,宛如写意山水画;哗啦啦的汾河水中分太原城的同时,也把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闲散野逸留给了两岸;城市中的一处处“绿肺”,一条条“绿带”,点缀、交错出片片美景……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目前正在建设青山绿水之城的太原,景色更加秀美,风光与旧时越来越不相同。
【记者探访】
一流宜居环境呼唤生态城
太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作为一座昔日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太原的历史欠账较多,因此植树造林、美化绿化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有专家表示:“太原是一座干渴的城市,水在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搞活城市水系,对改善城市生态,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太原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但作为一座北方城市,与其他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相比,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都比较靠后,仍有不小差距。市园林局法规处王处长介绍:“我市新旧城区绿化差异较大,一些旧城区还存在绿地较少、缺株断垄、功能不完善、绿化水平不高的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渴望享受优美、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接受采访的市有关部门领导均表示,建设青山绿水之城,是太原消除“软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百姓的热切期盼,势在必行。
据介绍,许多城市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
采访中,越来越多的领导也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好、保护好青山绿水也是一种政绩”。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而言,生态投入可能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短期内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产生的效益最大、发挥的作用最深远。
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人们的生态理念已发生嬗变。
市领导表示,建设青山绿水之城,是一流宜居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太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顺应群众的意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染绿东山西山屏障锦绣城
一行行挺拔的松柏,整齐地排列着,侧柏、五角枫、银杏等大型乔木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在东山山庄头村、卧虎山、牛驼寨等地,随处可以看到植绿工人忙碌的身影。大片新栽种的苗木为东山添增了浓浓绿意……东山生态园经过一年多的绿化建设,目前景观效果初步显现。“这里原来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又脏又乱,一年四季垃圾袋满天飞。”在山庄头垃圾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现场,工作人员高兴地说:“这里的变化真叫大!”随着环境改善,附近的土地和房价也涨了,东山的村民非常高兴。没事的时候,到林地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
“相信用不了多久,东山生态园将成为龙城市民的观光园、休闲园和后花园。”杏花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西山生态建设、综合整治的步伐比东山迈得更早。自我市2009年启动西山造林工程以来,目前,累计在西山实施绿化的企业达200余家,完成造林万余亩,西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放眼全市,今年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对标”森林重庆,“一年完成三年新造林任务”,全年计划造林47.69万亩。据市林业部门介绍,上半年已完成25.73万亩。这些新建的大片林地,将有效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绿色渐浓的东山西山,以及初步形成的绿色生态圈,将把大量新鲜空气输入市区,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市林业局局长薛新福表示:“建设青山绿水之城,‘青山’就是要立足‘山上治本、身边增绿’,构建三大生态圈(一是以建成区周边生态廊道为主的城市生活生态圈;二是以东西山生态景观林、平原农林网和经济林为主的近郊休闲生态圈;三是以阳曲、古交、娄烦、清徐生态经济林为主的远郊防护生态圈)。通过三大生态圈建设,使太原的山更美,树更多,森林覆盖率达到23%,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浚清支流沟渠再现“水泊城”
绿油油的芦苇丛环抱着清清的河水,“红脑袋”的香蒲、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在阳光下耷拉着脑袋……如今的汾河景区凉爽宜人、野趣十足,是一座天然“氧吧”。随着九院沙河、玉门河等河道的清淤、复流、景观绿化建设,用不了多久,像这样有水有景,河道两岸绿树成荫、芳草怡人的滨水休闲空间还将有更多。
“太原要打造青山绿水之城,‘绿水’就是要打造城市水系,让清水复流,水系互通。市“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完成市区九院沙河、冶峪河、风峪河等13条边山支河的截污工程和河道治理。”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青山绿水之城的建设,水务部门特意将完成西山地区六河治理作为今年工作的重心。这六河分别是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沙河、柳子沙河、开化沙河。它们是太原边山支流中的主要河流,其主要任务是防汛排洪,由于河流纵坡大,防御等级低,亟需治理。
今年上半年,“六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
为了打造“绿水”之城,我市还将继续治理美化太原城市的母亲河汾河。将贯穿全市的汾河向北延伸进行湿地建设,向南延伸进行蓄水建设,形成一个全长20.5公里的纵贯城市南北的靓丽景观带。目前,汾河已形成一个长15.4公里的景观带,蓄水美化425万平方米,湿地景观345万平方米,不仅为市民增加了一处高质量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大气质量。
太原曾是“水泊之城”,不过,水西门脚下的水泊在60年前就“雄风不再”了,而且还成为人人厌恶的太原“龙须沟”。进入新世纪,通过城西水系整治,疏通河道,对迎泽湖、龙潭湖、西海子等进行清淤、截污,引入城市中水,水西门水泊得以复生,重新变得风姿绰约,秀美优雅。
随着13条边山支河的清淤治理,清水复流,水系互通之时,太原“水泊之城”的美景将会重现。
扮靓城市乡村共建宜居城
驱车从小店高速出口进入太原,扑面而来的是绿树红花的清新秀丽、交通设施与沿线环境的和谐雅致……眼前的一幕,只是我市大手笔规划改造城市出入口的一个缩影。用不了多久,和小店高速出口一样的绿色美景,将在我市更多的高速出口看到。
除了高速出口变得更靓外,我市还为57条街巷系上了“花腰带”,公园、游园、街道等处绿地也进行了提质改造,一项项重点园林绿化工程也纷纷上马,正在紧张施工之中。绿化美化城区的同时,郊区和乡村也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环境的改善,给市民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市民的游玩环境变得更惬意,在城市中的西海子公园“亲水平台”上,饮马河公园的“民乐台”前,南海子公园的意韵小亭中……到处可见市民游憩的身影,一些人三五成群,翩翩起舞,踏歌而行;一些人放开喉咙,歌唱赞美宜居和谐的美好生活……
为建设青山绿水之城,未来五年,我市计划投入园林绿化资金达180亿元,计划新增绿地320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47个迎泽公园大小。我市还将力争建设100个小游园,让市民出门10分钟就能走进一个小游园。
“今年年初,我市启动了‘绿染龙城,花满并州’三年植绿大行动,决心用3年植5年的树。今年上半年,园林系统共栽植各类乔灌木49万余株,栽植绿篱色块、花卉等50万余平方米,使城市绿量大增,市民可以更便捷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市园林局局长王忠介绍,下一步,我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将与天津对标,充分借鉴其做法和成功经验,合理布局公园、游园,在扩大绿地规模的基础上,形成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密度、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新格局,“让太原建设青山绿水之城的目标早日实现”。
城市中的片片新绿,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的同时,也大大减少和降低了沙尘天气的侵扰,减小了热岛效应,改善整个城市的气候条件,给人们凉爽、清新、舒畅的感觉。
青山绿水之城,就是要让山更青,水更绿,市民生活更加和谐宜居。建设青山绿水之城,就是要让太原的白天有蓝天白云,晚上能看到繁星闪烁;让全市人民群众身处青山绿水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让现代化的建筑矗立在湖光山色中,呈现一片现代都市中的田园风光。
一座青山绿水之城,一座现代宜居的太原,将不再遥远!
编辑:anna
相关阅读
香港为什么是中国最宜居城市?
当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里说,香港的高楼令人窒息,让他无比怀念北京的大树。后来,他又在《香港的鸟》里说,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双层鸟笼,没有鸟能够在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飞。【详细】
罗华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历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清洁的土地、高标准公共卫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洁宜居城市之一。不过早期新加坡的情况并非如此【详细】
锐评:宜居城市应该有大树扎根的空间
27日夜间,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风骤雨。在齐鲁晚报的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上,很多壹粉晒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树被连根拔起的景象。个别倒下的大树,砸到了停放在路边的车,即便没有诸如此类的经济损失,看到生长了多年的大树一【详细】
尹伟伦:湿地生态功能与宜居城市建设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发表题为《湿地生态功能与宜居城市建设》的主题演讲。他提出,要针对当前人类存在的问题加强生态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