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插花与赏花
三、神形兼备与茗赏
明代,天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庄严富丽的堂花、理念花,到简洁清新、色调淡雅的文人花,不仅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普及民间,并与品茗艺术相结合----茗赏,从而达到了赏花的最高境界。瓶花、缸花大行其道,高濂的《瓶花三说》论述了作品与环境、容器与花材的比例尺度关系,容器、花材的选择,花材的组合与造型,作品陈设应遵循的原则。1599年袁宏道编写《瓶史》一书,提出了“取花如取友”的论点,强调了花材选取的重要性,以花造型,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选取精美容器的同时,要“花与瓶相称”,“瓶与室结合”。插花时要崇尚自然、师从自然,讲究“参差不伦,意态天然”高度概括了插花艺术的精粹。“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欣赏插花作品以品茶赏花最好,如果近酒弃茶,并夹杂庸俗粗俗的行为和语言,这是令花神极为讨厌的 ,宁可闭口静坐,也不要招惹花神的恼恨。茗赏,不仅格调高雅,还能保持鲜花的清新艳美。“采尽名花作花屏,汲得清泉沏新茗”。茶香、花香飘忽不定,能不如痴如醉。明代文人以花会友,喜欢将花“人格化”,如以“松、竹、梅”组成“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组成“四君子”等,此时出现的“茶花”是文人更注重于品味的表现。
四、 崇尚自然与静赏
清代,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将“人格化”升为“神格化”,将每一种花以有关历代名人的个性或事迹予以匹配作为各花的花神,此时盆栽艺术得以普及与发展,也使插花与盆栽熔为一炉,而成“写景花”(盆景式插花),讲究外形、线条与色彩,崇尚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提出:“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起把宜紧,瓶口宜清”,“枝疏叶清,不可拥挤”。将“花脚”集中插在一起,使“一丛努起”,而花枝上部则向各方伸展,宛若自然界生长的植株一样,同生一根,丛生一起,自然优美,干净利落。对枝条“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以后,剪取杂枝,以疏瘦古怪为佳”。此外,还介绍了弯折法,发明了剑山(花插),使盘花能充分发挥其特色,至今受益匪浅。沈复在插花技艺方面的介绍,充分体现了自然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人们赏花也以是否符合自然为标准。静观其态势,闭目思意境----静赏。后期盛行“果盘插花”,并用含特别象征意义的花材,如铜钱、拂尘、万年青、李、百合等,组成“前程万里”、“百年好合”等祝福词的礼仪花蓝传承至今。
五、 中西合璧与动赏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图案式的大堆头插花涌入中国,人们以赶时髦的心态,趋之若鹜,因其简单易学,热闹喜气,被花店广泛采纳。近来随着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挖掘与开发,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精髓受到中外各国花艺师的推崇,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现代自由式插花。在热闹喜气的同时,注重线条的表现与意境的表达,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漫延,成为现代插花艺术的奇葩。近来随着架构艺术的推广运用,以及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外渗,导致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欣赏眼光不拘一格,趋于多样花、个性化。要求从多角度、多方向、多距离进行全方位的欣赏----动赏。导致插花得面面俱到,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得仔细加工。但目前,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传播速度远不及西方插花艺术的渗透,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共促繁荣。
编辑:joe
相关阅读
夏日花艺的色彩组合与保鲜
炎炎的夏日气温越来越高,人的脾气都会不自不觉随之浮躁,插个清凉温馨的花艺作品给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份夏日的清凉世界都是不错的。今天我们邀请Celia为大家讲讲夏季鲜花的色彩搭配和保鲜方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