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政类公园全部建为敞开式免费公园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常州生态建设五年巨变
常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生态市,推进城市现代化。到2010年,建成全国生态市,生态和人居环境良好,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区主要河道水体达三类水质标准。——题记
73岁的赵祥林已经在常州城里生活了一辈子,但是在他的眼里,这个城市依旧四处都充满新鲜感。闲暇时,他总爱约上几个老邻居、老朋友,坐着免费的BRT去常州的各处看看、走走。
“现在的常州啊,就像是一个大公园一样。”老人常常这样说。
4月,常州赢得了与昆明、唐山、许昌等对手的角逐,获得第八届花博会的举办权。
6月,常州通过了考核验收,正在等待“国家生态市”命名。
天明水秀、鸟翔鱼跃、清流绕城郭、绿意衬新都,这正是今日常州的真实写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她正渐渐褪去现代“钢筋水泥森林”的灰色,披上了生机盎然的新装。
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
赵祥林的家就在红梅公园旁。回想起来,过去他最爱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去红梅公园玩。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候的红梅公园,是一个被一道围墙圈在闹攘的市中心的“世外桃源”。
他还清楚地记得,孙子小的时候,红梅公园的门票是两毛钱一张,“那时候几毛钱都心疼的啊,一个月最多带他去一次。”
再后来,门票一涨再涨,从“几毛钱”涨到了5元、10元、节假日15元,孙子也大了,赵老先生去红梅公园的次数越来越少。
直到最近几年,家里人发现,赵老先生又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往红梅公园跑了,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去晨练一会儿,中午睡过午觉后又要去散散步,找在公园里认识的老伙计聊聊天。
拆掉了围墙、取消了门票的红梅公园越来越成为像赵祥林这样的普通市民的“后花园”。
而在常州,像红梅公园这样完全敞开的大型公园绿地还有63个——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全市各个地区。
“还绿于民”、“市民公园、市民享受”。早在2003年初,常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全面实施公园敞开建设。当时,全市只有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11座封闭式收费公园,到2005年也只有14座。自2006年以来,常州全面加大了公园敞开建设力度,先后改建和新建了青枫公园、紫荆公园、常州市民广场、西瀛里滨河公园等多处公园绿地。
而在此背后,是常州创新了公园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次投入、一劳永逸”的“造血”功能,通过改建、扩建、新建,在大幅度增加城市公园绿地的同时,实现了所有的市政类公园全部建设成为敞开式免费公园,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
总面积超过840公顷的城市公园和大型公共绿地,构成了常州市民的“绿色客厅”,每出行3000米就能到达其中的一处。而数不清的“小型绿色会客室”则星罗棋布地散落其间:市民每出行500米,就可以走进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小型公共绿地;每出行2000米,就能到达一片20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型绿地。
不仅如此,绿色还渗透进了城市的道口路口。自2006年起,常州依托高速公路及其道口、干线公路、重要河道,实施两轮“八路八口”工程。5年来,全市投资21.2亿元,实现了沪宁高速、沿江高速等总长492.3公里的国省道路绿化工程和总长55.5公里的河道绿化工程。浓荫常驻的城市天际线在扬溧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104国道、340省道等8条道路旁延伸;后周道口、金坛道口、嘉泽道口、宁杭高速公路溧阳南道口、溧阳西道口和上兴道口的绿化美化工程,也让每一个进入常州的人都眼前一亮、倍感清新。不管省道国道,条条都是绿色通道;不论道口路口,处处都是绿色窗口。
绿化还向垂直方向立体延伸。常州全面开展围墙透绿、垂直绿化等特色绿化工程。仅2010年,全市新建围墙绿化就达146公里,江南的粉墙黛瓦与绿色屏障相映成趣;铁路地道、高架桥柱、河道驳岸等处被各色植物点缀,全市长达37公里的混凝土建筑穿上了“绿色长裙”。
5年间,常州共新增城乡绿化面积11343.5公顷,相当于新建了300个红梅公园。到2010年底,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3%,绿化覆盖率42.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6.57平方米。
藉此,常州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获颁“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夏宁是个摄影爱好者。刚刚大学毕业回到常州的他一有空就穿行于各处公园绿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个焕然一新的家乡,移步即景,他几乎无法放下手中的相机。他也因此戏称这座城市为“快门杀手”。
问渠哪得清如许
吸引着夏宁镜头的不止满目苍翠,还有清秀的河道水域。
这一点,姚春林更有发言权。
老姚一家三口都是运河上的清漂工人,他自己更是已经在常州的河道上干了13年。
13年来,他见证了常州运河水道逐渐变清、变“亲”的过程。“现在的运河水质明显比前几年好了很多,河里经常可以看到鱼和螺蛳,天气好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在河边钓鱼。”老姚这样说。
常州市的市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水工程”于2006年1月全面启动,并连续多年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5年多来,常州共投入20多亿元,采取“一河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控源、活水、截污”,综合治理了市区172万平方米的60条主要河道。市河沿线排放污水的406家企事业单位完成整治,市河排污口从582个减少为130个,每天向市河直排污水由9.65万吨降低到1.44万吨,中心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全面改善。
原先的“龙须沟”变成了景观河,曾经散发的阵阵恶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河水中自由游弋的鱼。仅沿河直接受益的居民就多达20万人,市民对清水工程整治效果满意率高达91%。
既要让水清,还要让水“亲”。
在清水工程的基础上,常州市以“现代、亲水、生态、文化、经济”理念打造出的“三河三园”亲水之旅从2010年5月起面向市民开放。
老姚负责清理的关河水门桥到青山桥段,正处于“三河三园”三段十八景的第一段。他每天都可以看到或是一家老小、或是三五好友、或是外来游人,坐着“水上巴士”来来往往。
曾在晚上坐船游览过“三河三园”的赵祥林老先生对那次旅程回味无穷:“那个灯光啊,真是漂亮!没想到常州的夜景也这么赞刚!”他竖着大拇指,连声说“好”。
爽借清风明借月
新亚化工老厂区曾是一家拥有4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但在去年,这位常州市经济发展的老臣,却由于设备陈旧、管网老化、生产技术及产业类型与常州环保要求越来越不符而被关停。
近年来,常州共关闭污染型化工企业946家、印染企业78家、电镀企业4家;淘汰4座共计1020立方米的高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0万吨;拆除51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56万吨;关停燃煤火电机组443兆瓦。另一方面,对高耗能的传统项目从严审批,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落地,大力推行规划环评,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4年来共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26个。
常州在钢铁、火电、建材、化工四大高能耗行业,重点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增效活动,成效显著。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求新型产业替代、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之路。常州伊思达在开拓原有纺织领域新技术之余,转型生产污染更少的锂电池;常州高尔登原本是一家印染企业,目前已成功转型为一家机械企业;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按照欧标,购进高新低耗生产设备,使生产耗能减少近30%,成为常州地区节能减排的标杆企业……
全市“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507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72个,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97万吨、二氧化硫4.07万吨。
而近年来常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动漫、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举措,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更保障了在生态环境上不欠新账。
不仅如此,常州还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大工夫,建成了全省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钟楼开发区。截至目前,武进经发区、金坛经发区、天宁经发区已经通过了省级工业生态园区考核验收,常州高新区正在申请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大气治污的“蓝天工程”是常州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主力阵地和集中体现。除了开展重点化工区废气整治,常州还在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对建设工地扬尘进行治理……
“空气变好了,天比以前更蓝了。”无论是赵老先生,还是夏宁、老姚,以及许多其他市民都不约而同这样说。
一份新近出炉的公报显示,2010年,常州城市空气API指数优、良天数达343天,三项主要污染指标的年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这无疑要归功于大力、有效的“蓝天工程”。
5年以来,常州的生态面貌每一天都在变新。
德国诗人描绘的美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逐渐在常州这座古老又青春的城市成为现实。
编辑:anna
相关阅读
江苏:常州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七大项目
记者从今日召开的常州城乡建设民生实事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常州城乡建设方面,今年将扎实推进生态绿城提档升级、城市道路与街区路网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民生保障和城市文化等七大类建设项目,加快打造"精美常州"。【详细】
常州主题公园探索“圈粉”营销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内主题公园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留住游客,吸引人气,成为各大景区发展的关键。江苏常州一批主题公园景区以新项目为载体,以新的营销理念开启“圈粉”新模式。【详细】
常州入选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江苏省常州市日前通过2016年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与示范项目专家评审和公示,入选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武进区和江苏城建学院分别入选试点县级城市(区)和示范项目。【详细】
常州摘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立的国家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经中国人居环境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和综合评审,并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决定授予常州市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