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温州又一张靓丽名片
温州不缺名片。
温州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代名词,温州精神和温商文化正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8月16日,令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尼斯感到震撼的,却并非是温州的民营经济。
约翰了解到众多温州商人为消除自己公司的碳足迹,每年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造林的举动后,激动地说:“我很高兴看到温州商道之外的另一面。”
自2008年中国绿色碳汇基金温州专项成立以来,温州政界大力引导、商界积极参与,用这个城市独有的人文精神推动着低碳理念的深入。
正是源于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宏锦鞋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白琼璟一夜之间成为温商中的低碳领航者。2010年年底,他作为唯一一名中国个体企业家代表,在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参会代表相聚一堂商讨如何拯救地球。
据有关专家测算,宏锦鞋材市场内车辆流动年排放二氧化碳10吨,照明、用电年排放二氧化碳156吨。按照20年一个周期计算,累计排放二氧化碳3320吨。于是,白琼璟决定从2009年到2028年每年捐资2万元用来造碳汇林。他说,20年可累计造林400亩,按照每亩人工林每年约吸收1.5吨二氧化碳计算,20年累计吸收6300吨二氧化碳,远大于3320吨的排放量,这样可轻松实现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零排放的目标。
对于规模尚小的宏锦鞋材市场的这种减排意识,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姜永涛称,“其低碳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全国专业市场树立了节能减排的榜样”。
就在今年年初,温州市“十二五”规划又为低碳温州注入了新鲜血液:要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幸福温州”。
“就是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等手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温州市副市长徐育斐如是说。
宏锦鞋材市场建筑设计者、温州大学教授刘谨认为,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大格局中,“幸福温州”的一个重要指标必然是建筑的节能,“建筑设计要秉承低碳理念,从材料、采光、布局等各方面予以合理设计,通过建筑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影响更多人关注低碳生活,从根本上推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事实上,刘谨在两年前就开始专门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节假日深入社区宣传低碳理念。“今年暑假开始到8月中旬,已有20多位小朋友捐钱营造碳汇林,并且这些家庭还签订了自愿减排协议。”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一笔笔同学们捐资营造碳汇林消除碳足迹的记录:周淼迪、胡好好、陈逸妤……
“低碳社会的形成,关键是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将低碳理念贯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温州市科技局局长徐顺东说。
记者了解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今年3月11日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倡议后,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积极推荐公众以网上“购买碳汇”的形式履行植树义务,既满足了公众参与植树的愿望,又减少了开车远郊植树造成的碳排放。10天内,温州市就有550人参与、捐资5.5万元、认种2300多棵树,参与人数占全国总参与人数80%以上。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说,温州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先锋。她介绍,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研究院落户温州以来,已开展了全国碳汇计量监测人员培训,召开了碳汇交易高级研讨会,组织编制了全国首个《森林经营增汇项目计量监测指南》,为科学、规范地推动碳汇林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温州碳汇专项基金已募集资金近亿元,实施碳汇造林3万多亩,不仅建立了“零碳批发市场”,还建成多个“低碳小区”。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社会融合了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就成了低碳社会。”中科院院士蒋有绪认为,“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温州低碳社会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两天的走访,约翰认为,温州完全有条件建设森林城市,并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有这么多人自愿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温州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有人说,碳汇给了温州又一张靓丽名片;也有人说,是温州人自己给了家乡又一张靓丽名片。温州人的性格决定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历史命运,温州人的低碳理念也将决定着温州城市发展的宽度和深度。
编辑:son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