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多项功能尚待开发

2011-09-23 10:00:51    作者:范敏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9月4日至8日,2011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植物园的400余名从业人员济济一堂,交流植物园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经营开发和建设管理等经验,以促进我国植物园的科学建设与长远发展。本报摘发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儿童园发展前景广阔

  上海植物园园长胡永红

  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除了课堂之外,应该有更大的空间为其享用。植物园丰富的资源,应该为儿童提供特殊的、自然的游憩空间。在欧美国家,儿童园(Children’sGarden)一般是指在园林中或校园内单独开辟出来的一块专供孩子们活动的绿地,是重要的科普活动场所。这块绿地根据具体情况,规模可大可小,设施及内容可简单可复杂。植物园儿童园就是让儿童在游玩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与植物相关的科普知识,并且获得快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得到身心的放松。

  近年来,儿童园建设在世界各地兴起。布鲁克林植物园儿童花园始建于1914年,这是世界上最早且延续至今的儿童花园,已成为培养儿童动手能力的典范。1997年,纽约植物园建立儿童园。进入21世纪,很多植物园兴建了儿童园,如邱园、莫顿树木园、密苏里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

  细分游客群体,是植物园平台升级的重大机遇。一些西方植物园儿童园的巨大成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008年夏季,上海植物园在上海开展了儿童及成人(包括家长和老师)对植物园兴趣需求的调查。调查共散发问卷5020份,回收有效问卷4298份。其中,问卷分为A类(儿童)和B类(成人),A类又分为学龄前(3岁至7岁)和学龄儿童(8岁至12岁)。调查显示,95%以上的被访对象都赞同建设儿童园,这表明存在市场需求。学龄前儿童平均8周游玩一次(每年6至7次),学龄儿童13周游玩一次(一年3至4次),表明游客群比较稳定。家长和儿童游园时的人均花费是66.04元,表明家长在儿童消费方面很有潜力。

  儿童园在我国属于新事物,建议要先了解儿童园的基本情况,对本地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做详细调查。启动项目时,最好请儿童心理学者给予指导。

  应建专类园以促进科研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

  科研是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植物园建设发展很快,一些省会城市基本都完成了植物园建设。摆在广大业内人士面前有这样一个问题:植物园为什么要做科研?植物园研究如果不跟园区物种收集联系在一起,意义何在?植物园做什么样的科研才有特色?植物园能为科学(保护生物学)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吗?

  我认为,要做好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每个植物园应考虑至少建立一个专类园,能够集科研、物种收集、景观营造于一身,实现对该类群的相关科学问题的话语权,提升研究水平。

  西双版纳植物园十分重视专类园建设,园中龙脑香植物专类园收集40种龙脑香植物,大多已长成高30米的高大乔木。这为开展同质园方法(commongardenapproach)相关研究提供了条件。此外,榕树园共收集160种榕树,成为国际上榕树研究的中心之一。

  对于植物园开展以专类园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我有以下建议:一是开展相关类群的系统分析、条形码标志及新品种培育。二是开展迁地保护、回归引种成效及理论的研究。包括迁地保护方法与成效、迁地保护中遗传污染或渗入、植物的入侵性、回归的理论与方法。三是开展同质园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与进化研究。包括光合及同化产物生成、植物对病虫的防卫、凋落物的降解、传粉、种子散布的相关性状。四是开展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物候数据分析及联网研究(标本资料)、植物对极端气候的适应。五是开展新经济作物、活性成分的系统筛选与定向挖掘。

  自然体验是科普教育最佳切入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科普教育组组长王西敏

  近年来,科普旅游在植物园中兴起。作为植物园科普教育工作者,了解公众需求十分关键。我认为,公众对植物园的需求主要有三点:首先,“亲近自然”是游客游览植物园的普遍动机,然后才是“放松身心”和“欣赏美景”;其次,提高科学素养。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第三是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儿童。自然体验是科普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西双版纳植物园身处热带雨林之中,拥有丰富的物种优势、深厚的科研基础、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国内率先提出科普旅游,并十分重视科普品牌打造。近年来,重点打造四大科普品牌,一是“绿岛历奇”,通过探索热带雨林,寻找神秘果、跳舞草、时钟花等,解开植物的神秘面纱;二是“大手拉小手”,以科研为基础,引导游客研究小课题,如植物叶片的性状对其适应性的影响、植物花朵结构与繁殖特性、榕树与榕小蜂的协同进化关系、入侵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等;三是“植物艺术”,借助植物挖掘艺术潜力,透过艺术了解自然、尊重生命,体验植物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活动;四是“秘密花园”,调动所有感官,体验万物的生存智慧,记录美丽、奇特与感动。

  蕨类植物保育需更多关注

  上海辰山植物园严岳鸿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较大的类群。据统计,中国现有蕨类植物63科,221属,2456种,其中1218种属于中国特有,3种蕨类植物为外来种。近年来,由于很多原生地资源受到破坏,大量蕨类植物处在濒危的边缘。一些极危等级的蕨类植物已经鲜有人工栽培,如荷叶铁线蕨在武汉植物园有少量保存,天星蕨在昆明植物园有少量栽培。

  目前,很多植物园建有蕨类植物专类园或专区。据估计,中国各植物园中保存蕨类植物种类1200至1500种,约占中国蕨类植物种类总数的50%。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保存有国内外蕨类植物800至1000种;深圳仙湖植物园孢子植物区保存有华南地区蕨类植物500至700种;中科院昆明植物园保存有西南地区主产的蕨类植物约500至600种;北京植物园保存有常见活植物100余种,蕨类孢子数百种;武汉植物园温室及其他专类园区保存蕨类约100种;江西庐山植物园收集蕨类约100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保存有华东地区常见蕨类约50种;香港嘉道理植物园蕨类小径保存有香港本地及华南地区蕨类200余种;上海辰山植物蕨类峡谷及蕨岛保存蕨类植物有280余种,其中包括较多的国外种类。

  中国植物园蕨类引种与保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引种数量多,成活数量少;直接采挖野生居多,自行繁殖栽培少;国内种类多,国外种类少;自给自足者多,交换交流者少等。蕨类植物的引种和保育需引起植物界更多的关注。

  干旱区城建需合理利用乡土植物

  中国科学院新疆吐鲁番植物园名誉主任潘伯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西部地区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干旱地区的园林建设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物种多样性更加丰富,绿地面积增加,景观效果突出等。然而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水资源利用考虑不周,很多从非干旱区引进的园林植物不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等。

  干旱区城镇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大多依赖天然绿洲或在河流域周边建造;多临靠荒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基质条件差,漫长的冬季降低了绿地斑块的功能。干旱区植物有其自身特点:物种虽少,但分类群多样性高。以新疆为例,高等植物近4000种,区系成分复杂,植物群落类型丰富,灌木、半灌木种类比例大,单属科、单种属与寡种属多,特有种子植物有400余种。

  西北一些干旱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荒漠植物区系成分中选择适宜的耐旱、耐盐碱植物物种。根据荒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国荒漠种子植物有1000余种,在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可利用物种资源潜力很大,在充分利用几十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筛选出的优良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应继续在荒漠植物区系成分中选择耐旱、耐盐碱植物物种,尤其是蓼科、豆科、菊科、藜科、柽柳科等物种较多的植物属。

 

编辑:jo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102岁十九大代表:曾建植物园和绿色文化碑林

  6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63名。10月18日,他们与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代表一起,承载着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党组织的重托,参加党的十九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