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春城 诗意昆明
城市的前世今生
彩云之南,红土大地,滇池湖畔,精致春城。
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绿树成荫,处处花团锦簇,街头巷尾常年游人如织,好一幅典雅精致的风情画卷。
这里,既是集中展示云南省26个民族历史、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当今中国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主战场之一,更是世界各国游客络绎不绝前往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这座正在崛起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水青山的云贵高原。
这,就是享誉世界的春城昆明。
生生不息昆明兴
回望昆明千年历史,品鉴春城无尽精髓,在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进程中,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一个美丽的影子——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这座城市变迁的最好见证者。
据考证,大约在300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造成了西部高原的石灰岩断层陷落,在海拔1886米地方形成了一个湖,它形似弦月,一碧万顷,波光粼粼,与峰峦叠嶂的周边环境交相辉映,这就是我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泊——滇池。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滇池地区(今呈贡龙潭山一带)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成为了人类发祥地之一。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滇池流域逐水而居的当地土著和某支彝族的先祖,依托自然环境极其优美的沿湖地区开始建城立国。
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楚将庄开滇,在滇池东岸(今晋宁一带)筑城置都,建滇王国,延续300年之久,昆明为较早的古都。公元前109年,汉武开滇,拓疆至云南,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益州郡,昆明为所辖二十四县之谷昌县。蜀汉时期,诸葛亮率兵南征克益州郡并更名建宁郡,至隋改为昆州。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在此筑拓东城,设鄯阐府,并辟为“东京”、“上都”(陪都),长达490年。在此后历朝各代的更迭中,滇池湖畔不断兴盛的城池愈来愈大,各民族人口越来越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因为滇池,昆明的城市没有走远,注定彼此长久相依相伴。昆明并不是云南省最大的“坝子”,却在发展中越来越根深蒂固,因为它拥有调节气候和人们赖以生存的滇池,以及历史上用来运输和生活的多条河流。历史上,这里的古城均是傍滇池而建,古滇国在滇池东,拓东城及以后的昆明城移在滇池北岸。经过千年的发展,直到今天,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昆明主城区依然与滇池水乳交融。
滇池是云南文化摇篮,且不说其周边不胜枚举的名胜遗址和风情民俗,单一位历史名家郑和就足以令人对滇池更加神往。中国历史上举世景仰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就出生在滇池湖畔的晋宁。他从小喝着滇池水、玩着滇池水成长,在滇池里学会了游泳、划船、使帆,五百里浩淼滇池是他的第一个海洋。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古老的昆明精神从滇池带到了全世界,为昆明成为当今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滇池,昆明的发展蓬勃向上,高原明珠日渐焕发奇光异彩。千百年来,滇池这一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的重要水源,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滇池水的孕育和支撑下,昆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的第四大城市,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以及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
访古问今,人们得出结论:没有滇池,就一定没有昆明。滇池,不仅孕育了昆明城,滋养了昆明人,成就了古人郑和的梦想,还承载着昆明今天的繁荣兴盛和未来持续发展的无限希望。
作为昆明“母亲湖”的滇池,在孕育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上不可或缺,在呈现昆明灵动秀美的风光上画龙点睛,更在呵护昆明成长壮大和永续发展的地位上举足轻重。
治水历经坎坷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眼中的滇池,他所撰写的那副悬挂在大观楼正门两侧、180字的长联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关于滇池的千古绝唱。
历史上的昆明,不仅坐拥五百里滇池,还因滇池流域发达的水系纵贯全城,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原水城。
很多年迈的昆明人都知晓,几百年前的滇池水面至少淹没了今天昆明的一半,那时到处都是浩瀚的水面,如今声名远扬的翠湖曾经只是滇池的一个小水湾,车流涌动的滇池路沿线更是全部都在水底下。就连现在昆明的许多地名,都与水有关,董家湾、塘子巷、云津街、潘家湾、梁家河……无不勾起人们对久远历史的深情怀念。
滇池湖水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从西南海口泻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据考证,古滇池湖水面积到13世纪,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为今天滇池的4倍。有数据表明,元代云南建立行书省政权的时候是510平方公里。自首任云南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的赛典赤·瞻思丁为根治昆明干季旱荒和雨季洪涝之苦,下令疏通海口,整治六河以来,滇池水域面积在逐次的泄水得田中不断缩小,到清代为320平方公里。
16世纪时,处于古“丝绸之路”的滇池流域人口已相当密集。人口的增多导致人均耕地和粮食的减少,围湖造田的原始思想因此产生。据考证,自1509年,在滇池的东部,开始了围湖造田的记载。自从人们在围湖中尝到了甜头,这项活动就没有停止。在人类的围湖和涸湖举动下,滇池一步步后退。到清朝末年,水面已退到大观楼一线。在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历史中,滇池水位共下降了6.85米。
解放以来,人们变本加厉“向滇池要粮”的行为,更使滇池遭受了“围海造田”的多次劫难。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人们向滇池要了两万亩田地,尤为严重的是上世纪70年代滇池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一次性让滇池失去了整整3万亩的水面。
不论是古人泄水得田还是解放后的围湖造田,都使滇池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净能力逐渐减弱,但这些对滇池本身的影响都还不是最致命的。直到上世纪70年代,滇池依然碧波荡漾,水清浪白,在滇池游泳戏水的人们络绎不绝,滇池人间美景仍不失姿色。
位于昆明城市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的滇池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型湖泊,自净能力较低,平均4年水体才能置换一次。除接纳雨水外,滇池的其它补给水源绝大部分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时至今日,虽然滇池309.5平方公里的湖面水域面积仍然相当于西湖的50倍,湖容最高可达15.6亿立方米,但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污染、每年接纳超过1.5亿立方米污水上早已力不从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流域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上升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非常突出,饱受污染之苦的滇池水体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近30年来,滇池水质从Ⅲ类持续下降到了劣Ⅴ类。
在滇池被严重污染的同时,流经昆明城区的滇池入湖河道也没有逃脱厄运。随着水体污染日益加剧,20多条主要入湖河道中,有的臭气熏天,有的不得不把它覆盖起来,明河变成暗河,有的被彻底覆盖后最终消声匿迹。
遭受人类活动无休止的侵蚀污染,昆明昔日水城风光早已不在,滇池犹如“病西施”貌美神伤,原本清亮的水体逐渐混浊变味,色泽越来越深,进而一度蓝藻暴发、水葫芦疯长。污染严重的滇池,与日益发达的昆明城市建设极不协调,多少有识之士扼腕兴叹,不断奔走呼吁:“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
近10年来,滇池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备受“母亲湖”恩泽的昆明人更是清醒地认识到:滇池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滇池治理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尽管昆明人在治理滇池污染中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但治理滇池的决心始终不渝、历久弥坚。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和云南省的大力支持下,昆明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底泥疏浚、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等六大工程,滇池治理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滇池水质快速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滇池湖体局部水域、主要入湖河道水体景观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高原明珠”正在逐渐恢复它的本色。
宜居新姿更璀璨
滇池清,昆明兴。滇池与昆明和谐共存,科学发展中的昆明必然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持之以恒不遗余力治理滇池,只是昆明人崇尚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最近发布的《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显示,昆明绿色发展水平位列我国西部首位。如今的昆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碧,空气更清新,这座旅游城市更漂亮更宜居,正得到更多世人的青睐。
现在,不只是外省人觉得昆明适宜居住,越来越多偏爱闲情雅致的外国人也对昆明情有独钟。一位曾在好莱坞工作、骑自行车周游世界的美国朋友饱含真情地说,在昆明可以自在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那随处可见的绿树、花卉,使这个城市可爱至极,这也是自己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昆明的可爱之处比比皆是。穿行城区大街小巷,令人兴奋的不仅是众多古迹,还有那四季鲜花的姹紫嫣红和生机盎然的满眼绿意。驻足各个公园广场,让人流连的不仅是优美景色,还有那随处可见的民族歌舞和高高飞扬的多彩风筝。
近10多年来,因滇池水质逐渐好转,每年都有数以万计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来昆明过冬,人与鸟类近距离接触,成为昆明的一大奇观。满城尽见鸥飞翔,人鸟和谐别样美。海鸥的光顾,让昆明整座城市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南国春城,尽展风华。昆明气候好,环境优美,生活节奏慢,竞争不激烈,仿佛世外桃园,早已被视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同时,为了留住世外桃源的别样美景,昆明正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公交车专用道全国首创;因地制宜发展轨道交通,各项工程正在全力推进。
拥有不可多得的滇池湖光山色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依山傍水的现代新昆明有了更高的建设目标,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座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已略现雏形。
蓝天白云之下,滇池是一幅静美的画,昆明如一盘走活的棋。“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异彩,春城昆明必将更加繁荣。
[问道]昆明当自省
如果全国的城市“选美”,指标有三个,一是自然风光,二是民族风情,三是人文历史。三者有其一,已属不易,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三者有其二,更是难得,如杭州、济南、武汉等;揽三者于一身,难上加难,少之又少。昆明当属佼佼者,千年历史,唐宋时南诏国雄踞西南;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最具特色的是民族风情,其他城市无出其右。
去过昆明的人,流连忘返;没有去过昆明的人,无不向往。得天独厚,天生丽质,上天和老祖宗关爱昆明,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给昆明,令世人好生羡慕,好生嫉妒。
然而昆明人并不珍惜,辜负了大好山水。一时间滇池污水横流,臭气扑鼻,水葫芦滋生。90年代我去昆明,沿市区周边的水面上生满了水葫芦,挨挨擦擦,油绿油绿的,夜晚路灯下,眼神不好的会以为是绿地,一脚踩上去。水面上不能游泳,行不得船。当时世界园艺博览会要在昆明举行,而滇池严重的水污染实在羞于开门迎客,记得当时专家们苦寻应急对策。
淮河、辽河、太湖等水域污染,有着多省份参与污染的因素;而滇池不同,滇池的水污染怨不得别人,就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污染自己,自己糟蹋自己。由于忽视环境保护,自毁家园。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昆明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在近些年的集中治理下,滇池水质已经有了改善。
滇池清,昆明兴。对于上天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昆明不但要珍惜,还要用好,使遗产保值增值,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上天和老祖宗的厚爱。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昆明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开展绿化美化
2017年昆明将按照"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打造"世界春城花都"的要求,全面开展绿化美化,全市计划新增绿地330.2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09.3公顷,种植乔木15.93万株。主城区新增绿地21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66公顷,种植乔木8万株【详细】
昆明大观公园再现“九夏芙蓉”盛景
昨日,第31届全国荷花展昆明展区在大观公园开展,500多个品种1万多盆缸栽荷花以及200多亩水生荷花再现“九夏芙蓉”盛景。【详细】
昆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平方米
近年来,昆明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新增绿地544.89公顷、公园绿地170.25公顷,种植乔木23.29万株。【详细】
昆明:主城新增公园绿地26.68公顷
今年以来,昆明主城区(含晋宁区)已完成公园绿地建设26.68公顷,今年,全市计划新增绿地330.25公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