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乃“智慧城市”终极目标
题记
“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想完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智慧升级”,前期规划之繁复自不待言。
为使智慧城市的规划更具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组成课题组,深究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功能作用,寻找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路径、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共赢的方式、优化政府管理的思路,以及惠及群众的方式。
智慧城市的提出,被视作应对全球城市发展中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的一种方式,经过“智慧升级”的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政协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城市不仅要满足人的一般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求知、求乐、求富、求安的整体性需求。
因此,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呼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与城市的全面感知互动,不断提升市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提高市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市民的幸福感,真正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
不光是技术升级,也是整合发展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市政协认为,在现实中,智慧城市的提出应该是用来应对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着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重大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型、可持续发展。
国际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创新知识基金会于2010年公布的“智慧城市愿景”研究报告列出了5项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除了信息移动、智慧交通系统等技术层面的要素外,还把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智慧经济及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环境等列入其中,超越了原来对智慧城市技术层面的理解。
市政协认为,处于转型发展新阶段的上海,应充分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不应是单一的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也不应是单一的信息技术以及工业和信息化的衔接,而是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科学发展,在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追求经济更具效益、工作更具效率、系统更具效应、社会更显效果等综合作用的发挥。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在现有基础上、现有模式上、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为了确保城市系统再造能够真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应以城市价值取向和城市人文精神为引领,打造新的发展模式。
在理念方面,应体现“经济效益、工作效率、系统效应和社会效果并重”的价值取向和“生机勃发、生活宜居”的人文精神;在规划方面,应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按照网络化、节点式模式进行设计,而不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扩展;在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城市光网、无线接入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重点推进城市感知系统的建立、城市运营海量信息的捕捉和处理、信息决策系统等软性基础设施,防止在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环境下出现软技术短板的尴尬;在体制方面,要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破除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变革和构建城市的法治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不是短期工程,是长期投入
市政协认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再造工程,而是要成为上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进城市进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新路径,成为支撑上海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动力。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应研究如何将智慧融入到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带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大力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业、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交通、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家庭等方面的深化应用也可催生出一大批新行业和新业态。应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按照智慧、创意的要求进行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智慧化、创意化、知识化和人性化,大幅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满足上海产业转型的要求,为促进后工业阶段的上海发展服务。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残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遗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纳什维尔的街角,有的坐在轮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们手握着智能手机,陆陆续续到来,相互友好交谈着;同时,有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他们登录一个应用程序。他们分成小组,寻找那些具有欢迎残疾人标志的餐馆、咖啡【详细】
莫斯科智慧城市计划统筹各领域400多个项目
莫斯科信息技术局局长阿尔乔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