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石刻公园古墓修复工程完工
历时近三年,总投资约200万的南宋石刻公园古墓修复工程日前正式完工,近期将对外开放。
东钱湖墓葬石刻群类别多样,尤其是南宋部分更是我国现存南宋时期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的墓葬石刻遗存。由于古墓年代久远,为尊重史实、保护文物,真实再现古墓原有风貌,东钱湖管委会经历了漫长的现场考察调研、方案策划论证过程。前期工作自2008年启动,先后进行近十次专家论证,最终于2011年4月正式确定修复方案,6月开始实施位于南宋石刻公园内的宋代史景倩墓和明代包桢墓修复工程。
从修复的墓葬现场看,古时东钱湖墓葬极其重视选址。史景倩墓山峦怀抱、脉络相连,青龙白虎、左右均衡,前案山、远朝山山势峻拔、青帐屏列,左右两侧、墓前溪水绵延、源远流长,形成完整的墓葬环境要素,堪为传统堪舆学的杰出范例;墓葬依山而建,神道陡直而上、逐级升高,神道两侧石砌挡墙层层砌筑,石像生肃穆屹立,高度由低到高,线条由疏到密,既流露出静谧的韵律美,又散发出大气开阔的宏伟气势,充分展现了墓主人生于“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名门望族史家的显赫地位。包桢墓紧靠史渐墓西侧,在平地建设,整个墓园布局严谨、规正,装饰华丽、选料考究、做工精美细致,墓葬布局与周边环境融合统一,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理念。两座古墓相距约两百米,但因其年代不同、形制各异,为游客提供了解古时墓葬文化的直观窗口。
古墓修复工作究其本源或最终目的都是文物保护。为此,东钱湖管委会在实施该项工程时始终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优先,坚持遵循“不改变墓葬遗址本体遗存及其特征,不改变遗址生存环境”的修复原则,强调对古墓原有形制结构和遗物的保护,在新增建筑构件时充分考虑新旧对比与继承,尽量减少干预,对必须实施保护工程的,只允许使用防护加固和少量修整手段,确保还原古墓原有风貌。一是高度重视方案策划和施工图设计,邀请东南大学编制整体规划方案,多次在全国范围召集考古、文物、历史专家或到省、市文物管理单位进行专项论证;二是遵照“先清理后实施”原则,对清理遗迹与图纸不相的,即使最细微差别,都请设计单位和文物管理单位专家现场确认做法后再行实施,力争原汁原味的重现古代墓葬布局和构件摆放格局;三是保证用料、尺寸、规格与制式与遗留文物一致,分别采用当地梅园石和青石为史景倩墓、包桢墓石料,尺寸、规格皆严格按遗留石料样品加工,包桢墓挡墙和排水系统皆按残留挡墙、水沟做法修复,并以鹅卵石砌筑;四是尽可能将遗留石刻构件回复原位,对不能确定位置的,则置于指定位置向游客展示,对破碎残件,皆由手艺精湛的工匠进行拼接修复,以恢复原有结构、面貌。
由于涉及文物保护工作,东钱湖管委会高度重视该工程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管领导亲自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工程进展,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建设、施工、监理者们也为工程投入了大量心血。针对史景倩墓台高坡陡、墓区保护范围不允许任何机械进入的实际难题,工程建设者采用最原始的骡子驮运法,一点点把小件施工材料运上山,对其他大的石块甚至两三吨的构件,全部使用人工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对工期、人力、施工安全都形成较大影响,整个工期单用于材料运输的就占了近二分之一,一半以上的人员力量都用于运输环节。即便如此,建设者们齐心攻坚、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日夜奋战,不但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而且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东钱湖墓葬石刻既是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载体,也是物化了的古代生死哲学。南宋石刻公园古墓修复工程让湮没于断壁颓垣、濒于倾圮的墓葬文明重现生机,为建筑学、文物学、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开展中国南宋至明清时期职官、衣冠、雕刻、殡葬等社会制度乃至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形态等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编辑:anna
相关阅读
南宋王德墓将打造成 燕子矶新城市民文化公园
位于南京经五路附近的南宋节度使王德墓神道,是南京现存唯一的南宋石刻,历史艺术价值较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石刻一直弃置荒野。最近文物部门将王德墓环境打造一新,并进行围挡保护。未来这里将打造一个文化公【详细】
南宋石刻公园获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
近日,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三期)工程项目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荣誉称号。南宋石刻公园(三期)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于今年5月4日正式建成开园。【详细】
宁波南宋石刻公园三期5月4日起开园
南宋石刻公园三期借牌坊、门楼、照壁、曲廊、砖雕等石刻文物,构筑起一组富有宁波地方特色且工艺精美的园林建筑,集中展示深受南宋石刻影响的明、清时期本土石刻艺术,通过“以文物构景造园”的方式,推动文物保护走出“圈养”误区,达到文物资源整合重组、价值提升的目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