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修编城市规划 生态宜居让家园更美好

2011-11-11 10:55:09    作者:潘国利     来源:宝鸡日报     浏览次数:

  清晨,晨练的人们习惯性地来到遍布城市的公园、小游园里吐故纳新;

  上午,一行白鹭在渭河公园里翩翩起舞,炎帝园池塘中小金鱼在欢快地游弋;

  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南山北坡绿意盎然;

  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是金秋时节西部城市宝鸡的真实写照。

  2009年,宝鸡喜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全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城市。领取奖牌之后,宝鸡并没有沾沾自喜,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坚持把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打造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宝鸡在规划修编、城市文化彰显、生态环境整治、旧城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修编城市规划推动科学发展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建如何避免重复建设,走出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2008年,我市委托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两项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准。“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130万,建设用地达到143平方公里,将建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这是《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描绘的宏伟蓝图。

  详读规划,一幅幅美好画卷展现眼前:规划形成“一带一轴五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是沿渭河两岸东西走向的生态文化景观人居带,“一轴”是南北轴线,北起蟠龙塬,经行政中心、高新区至铁路南客站,“五组团”是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同时,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规划塑造以“山、水、塬、林、桥、城”为特色的城市景观,构造“一脉、双节、多廊”的网络状绿化空间格局。

  为了进一步引领城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我市依据国家有关规范,结合宝鸡实际,对城市建设提出了适度超前的规定,于2011年元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作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引领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导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均衡发展,建设功能完善、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城。

  为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公共设施服务体系与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市政府提出了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规划,从2011年起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181项旧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对老城区内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重点控制,使老城区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城区。

  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让宝鸡市民真正幸福起来?

  对此,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唐俊昌在调研宝鸡民生工作时要求,全市各级各方面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最大的责任和最大的政绩,把民生政策执行好、落实好,让每一个需要“阳光雨露”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民生的触角延伸到宝鸡的每一个角落。市长戴征社面对媒体作《民生报告》时指出,我们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补、困有所帮,初步形成城乡社会保障无缝隙、全覆盖、一体化、广受益,这就是宝鸡大社保模式。

  宝鸡执政者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宝鸡市委、市政府把加快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列入“八大民生工程”首位,纳入对各县区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保障住房建设政策,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规模不断扩大。

  近两年多来,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大项目在西秦大地开花结果:

  2009年2月实施东仁堡旧城改造项目,将建设安置房2000多套,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停车场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设施,一期23万㎡旧房的拆迁安置工作至当年年底基本完成,计划到2015年前全面建成。

  2010年4月实施了代家湾城中村改造项目,将建成25万平方米,体现周秦文化风格,具有特色的集商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市中心区商业服务文化旅游街区。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先后建成廉租住房项目37个,14818套,累计实施保障18371户,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工作2007年至2010年连续4年荣获省政府表彰。

  与此同时,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等8项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贫困学生救助覆盖面扩大,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推行,三类参保对象之间实现了相互转移、无缝对接,新农保45岁以上人员参保率达到91.7%,“宝鸡模式”在全国推广。全面建成了“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就业保障服务网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强县占到全省总数1/4。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推进“健康宝鸡”行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和药品“三统一”顺利实施。

  随着这一项项得民心、暖民心的民生工程的实施,宝鸡城乡父老再也不用为养老发愁、再也不用为无房而发愁,再也不用为孩子上不起学而发愁。如今,他们的脸上写满笑容,这笑容发自内心深处。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

  让市民出行方便,让道路干净整洁,让设施不断完善,这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共同梦想。从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的载体功能,让梦想成真。

  织密交通网络方便出行。加快“四横十纵一环”交通网络工程建设,龚刘、蔡阳、凤凰3座渭河大桥、陈仓大道东段、行政大道东段等主干路桥建成通车,秦川路、植物园路等20余条小道路已建成投用。

  环卫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平。建成红李沟生活垃圾填埋场、谭家坡建筑垃圾场、宝鸡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完成陵塬生活垃圾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绿色照明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路灯监控大厅,增加视频监控装置,完善了全市道路路灯电子地图系统,实现了市区道路路灯运行全程时控制管理。

  城市内涝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新福路地区、公园路地区和代家湾地区排水工程全面完成,建成了公园路雨水泵站和积水池,市区逢雨即涝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落实“公交优先”的重要举措,加大“三场两站”建设力度,建成了南坡村停车场和行政中心枢纽站,购置环保双燃料车辆131台,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中国宝鸡城市公交周无车日”活动,绿色出行观念深入人心。

  城市供气实现市区全覆盖。两年来,铺设管网30公里,建成川陕路加气站、虢镇东门、蔡家坡新建路等加气站5座,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8%以上。

  集中供热事业加快发展。2009年投资2.65亿元,实施群众路集中供热工程、玉涧堡热源扩建工程、大唐热电配套管网工程、铁塔路热力管网工程、红旗路管网改造工程和高新六路热力管网工程,基本解决群众路、中山路、大庆路、公园路等老城区和高新东区居民的供热问题。

  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建成了冯家山引水复线、底店输水管道、高新东区供水工程,实现市区供水环网运行,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95.36%。

  城市交通拥堵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整治领导小组,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宝指导,制定了整治方案,完成了市内交通规划和自行车、步行道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停车场,建设城市交通快车道、立交桥、过街天桥,完善交通指挥系统,还道于民、人车分流,使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无障碍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两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市区公交车上全部安装语音提示器并设置残疾人专座,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全市20多万残疾人获益。今年6月,全国残联授予我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做好生态文章建设靓丽宝鸡

  “宝鸡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路子,绿色已经成为陈仓大地的主色调。”这是2009年4月15日,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考察验收组对宝鸡的评价。

  两年多来,我市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使得宝鸡处处绿意盎然。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2%。2009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三级联创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11个县区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率先在西北地区建成了密度最大的生态示范城镇群。

  加快推进渭河流域治理工作。按照我省渭河流域治理工作部署,今年起全面推进渭河综合整治工作,运用疏浚河道、整治河滩、绿化治污、开发利用等综合措施,把渭河治理成防洪安全、堤路坚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和黄金水道。按照“渭河治理、治污先行”的思路,在12个区县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在重点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污染源过程监控,使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31万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省首位。

  市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16天,达到86.58%,成为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环保部门对渭河、嘉陵江、清姜河、金陵河、石坝河五条主要河流的15个断面,进行了定期监测,我市地表水五条主要河流水质良好,达到各类功能区水质标准;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使得我市的生物种群增加,候鸟种类扩大,多年不见的白鹭、野鸭等在市区渭河、千河湿地安家落户。

  如今,宝鸡不仅实现了推窗赏景、开门见绿,而且人们心中也已经根植生态文明的理念。

  唤醒沉睡历史彰显城市魅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脐带。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素有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两年多来,我市围绕反映宝鸡厚重历史,传承悠久文化,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将历史传承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建成了一批体现宝鸡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法门寺文化景区建成开放。新建成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占地9平方公里,依托法门古寺而建,分为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法门寺被誉为“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成为陕西省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第二个文化符号。

  中华石鼓园建成开放。围绕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出土之地石鼓山,建设了中华石鼓园,以生态园林为基调,以周秦文化为主题,全面展示宝鸡作为周秦文化发祥之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以石鼓阁、青铜器博物院为标志性建筑,该园于2009年9月建成开放。

  积极走出去推介宝鸡历史文化。2010年利用上海世博会之机,在陕西馆内进行了为期9天的文化展演和旅游推介活动,在“陕西活动周”期间举办经贸交流活动,借助世博平台,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宝鸡。

  通过切实有效的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宝鸡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人们的精气神更足了,这也推动了宝鸡的经济建设的发展:2010年,全市全年生产总值97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8元,比上年增长16.1%,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海南大城市大景区大花园规划引热议

刘赐贵代表参加省第七次党代会分组审议时强调,我们按照"多规合一"改革的要求,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大花园来规划建设,就像是一部由许许多多不同部件组成的大机器,每个部件都运转好了,整体才能运转顺畅。【详细】

安徽 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

安徽省肥东县深入开展以“五化”(净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以5个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城市道路交通与出入口环境整治、老旧小区与公厕环境整治、菜市场和摊点环境整治、城市立面与亮化环境整治、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环境整治)为重点任务的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治理水平,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市。【详细】

践行“两个绝对”加快生态宜居步伐

2月13日,西宁市城北区召开以“做忠诚践行‘两个绝对’的排头兵,全力推进生态宜居北区建设”为主题的工作推进会,努力开创以“两个绝对”为根本要求。【详细】

联合国新城市议程关注生态环境和城乡改造

会议成果《新城市议程》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城市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改造棚户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关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正式通过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具有里程碑意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