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实录

2011-11-14 09:09:56         来源:搜狐焦点网     浏览次数:

 2011年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展览馆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智慧城市·和谐生活”。大会将交流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研讨国内外数字城市的最新发展趋势,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应用和技术集成方案,数字城市产业模式和公众信息服务模式;探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城市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并对如何制定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城市共性支撑技术(包括物联网等)发展方向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等展开交流。

  以下为数字城市高峰论坛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唐凯总规划师,尊敬的刘先林院士、李德仁院士,尊敬的罗建军司长,王诚市长。第六届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数字城市高峰论坛现在开始。论坛将分两场,今天下午是十二位嘉宾进行演讲,明天上午有五位嘉宾演讲,总共十七位嘉宾,这十七位嘉宾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各自的建设方略,实践经验,关键技术,技术线路,应用系统以及示范案例,这些无疑对各位有所启迪。

  下面有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先生做主题演讲,题目是加快创新,统筹规划,努力开创数字城市新局面。

  【唐凯】: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信息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段,在不断推动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在推动我们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我们政府的管理水平。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正在成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数字城市的全面建成与广泛应用,将以其信息化的高效迅捷和节约共享型的建设理念,推进城市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变革,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一、数字城市的发展

  数字城市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健康城市的行程,使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感受到宜居、安全、便捷。从最早提出概念开始,数字城市建设经过了四个阶段,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城市政府与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阶段、城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联网连接阶段,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数字社区、智能卡系统等深层次应用的建设阶段。再进一步就是通过传感器进一步实现从家庭到楼宇到城市的各个位置之间的广泛的互通互联阶段。这就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城市了。也就是说,数字城市的城市政府为老百姓的日常服务的大部分将通过网络来进行。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正在走向第四阶段。

  二、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7.5%,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0%~55%,到2025年则会达到70%。快速进行的城镇化,无疑对当前和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十分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都将它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间,我国包括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部委也都开展了大量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规划与推动工作。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晚,而且各地数字城市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的城镇数字城市建设还未起步,部分大城市还是处在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城市才刚刚迈向第三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2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40余个城市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建成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国土、城管、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房产、卫生、药监等30多个领域,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效能十分显著。在数字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技术政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通过一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第一、数字城市体制的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涉及整个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而软件包括城市的基础数据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等。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以网络建设为基础,同时注重产业发展;科技部侧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信息源的建设以及重大城市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支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则注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公共平台建设;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注重城市管理的应用等等。各部委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关注点虽然各有侧重,然而实现我国城市的数字化目标是相同的。各部委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机制,也同时为规范各行业的发展,制定了适合于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各项政策,为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体制建设做出了有效规划,推动我国数字城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数字城市的标准体系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的前提是标准化,包括信息的标准化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化。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项与城市测量、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平台建设、城市定位服务(LBS)、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为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顺利推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颁布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指导文件、信息化标准体系以及有关标准。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标准包括《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等。各地在贯彻执行部颁标准的同时,结合地方实际,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和规范。南京市制定了《南京市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办法》。浙江组织编制《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十年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十年规划。

  第三、数字城市建设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涉及网络、宽带、通信、数据存储与处理、3S(GNNS、RS、GIS)、信息采集与集成处理、大面积建筑群体的高效三维建模技术及3D-GIS、虚拟现实与城市仿真、城市卫星(航摄)影像应用系统等等。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的信息化投入均在数十亿元之多,通过数字城市的建设有效带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相关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领先地位,很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信息化科技试点示范项目的技术水平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第四、数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即将建成“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等,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提高政府决策能力,促进科学管理,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保障城市安全,改善交通,促进医疗卫生等工作方式改变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比如北京西城区在现有的城市网格化监管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将地理信息应用纳入到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之上,围绕安全生产的网格化监管进行功能扩展,实现城市运行中各类设施和事件的有效监测与管理。

  杭州市已建成基础空间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一期),建立了基础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服务应用体系,实现了多领域间的空间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对于进一步推动"数字杭州"建设,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成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已基本完成系统框架的搭建,成都的交通信息掌控方式和交通拥堵处理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套智能系统拥有的四大功能:城区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实时监控、信号灯单点控制管理、优化交通事故接处警、重大交通保障预案管理。

  昆明市数字城管系统自2008年底通过验收正式运行以来,受理城市管理问题案件量得到质的飞跃,由最初的平均每个月500余件的案件受理量,增长到了如今的每天1500-2000件的案件受理量。为创园、创卫成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到2013年,昆明数字城管系统将延伸至乡镇。

  威海市2010年按照"数字城市"的建设要求,为全方位展示威海市房产三维、微观的空间信息,开发建设了"威海房屋地理信息平台"。利用地理信息和数据库技术以实现房产测绘工作的数字化,房屋面积计算的自动化,房产图形管理的规范化,是实现"以图管房"、"以图管证"房产工作管理模式的基础。

  兰州市城关区于2009年12月建成了甘肃省乃至我国西部第一家虚拟养老院,它是以一整套强大的网络通讯平台和服务系统为支撑,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人员服务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区老年人开展服务的。它与传统养老院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让老人们住在养老院中被动的接受服务,而是养老院服务人员主动上门,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2010年建成投用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平台",为企业和民众提供一站式的网上审批服务,将以往以政府部门为中心转变为以办事流程为中心,从规范审批流程、降低办理时限到事项督察督办,提供高效快捷服务的同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上案例只是当前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浪潮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城市在数字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遗余力的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信息化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信息化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信息化的变革和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上海电子政务建设从最初的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网站建设、网上办事,到政府部门业务工作信息化,以及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取得显著成效,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转变,“信息同享、业务协同、整合服务”将成为上海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旋律。

  第六、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数字城市推进评价指标体系尚在编制中,通过量化分析,实现对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在数字城市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指标评价结论的推演,公开评价结论,展现数字城市现状,揭示结论产生的原因,指出数字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数字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瓶颈

  我国数字城市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数字城市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阻碍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顶层设计层面: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实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二是技术层面:信息获取、更新、管理、挖掘、整合、应用和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术瓶颈,城市信息数据的内容、质量及可用性等尚不能满足需要。

  三是应用层面: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公众信息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依旧突出,新的"信息孤岛"时常出现,数字城市的绩效评价缺乏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推进的难度和阻力较大。

  四是产业层面: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公众实践”的局面,企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缺乏,资金来源单一,数字城市如何产生效益的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尚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点。

  五是保障层面:保障数字城市发展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数字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许多“数字城市”建设的资金,特别是日常运行维护的资金得不到较充分的保障,数字城市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依然不足。

  六是评价层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体系,关键标准缺乏,不同标准之间的不协调现象较为突出,尚未形成针对数字城市整体进行考核的评价体系。

  四、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发展思路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推进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创新,促进信息资源与技术融合。我们在运用技术手段改造社会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观念的更新与创新,难以跳出以往既定的思维模式,走入"新瓶装旧酒"的误区。当前,有必要开展数字城市战略布局规划,顶层设计解决数字城市发展布局,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城市模式,各部门各系统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在数字城市建设技术层面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掌握,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城市系统技术集成。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曾指出:我们要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建立"感知中国"中心。他说:“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这些才真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第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当前,我们应当把握数字城市发展契机,加快信息资源规划,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框架,创造适宜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氛围,促进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当然,如何协调各个体系间、各个机构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合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三,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建立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规划和评价体系。当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存在多种模式,反映了缺乏高层统筹规划、标准体系的不统一和评价体系匮乏的问题。目前标致规划和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建立、修订,更多的标准制定完善工作还在持续进行,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促进数字城市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研究数字城市建设产业化、市场化模式。数字城市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及广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市场模式探索和经济效益的追求方面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并没能找到一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十二五"规划给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我们应当研究深化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的模式和思路,对数字城市建设产业政策、管理、人才、资金、市场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和探讨,寻找、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发展之路,促进我国数字城市的大发展。

  第五,探索公共服务模式,拓展数字城市内涵。目前我们在许多城市推广开来的公交IC卡,经过功能拓展除了能在出租车、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使用外,还能在银行、超市、商场等场所作为支付卡使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城市各类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不仅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宜居、安全、便捷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还要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六,拓展城市研究领域内涵。数字城市建设带来的理念和观念的变革将是深远和革命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建立、完善包含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传统城市研究领域学科的现代城市科学理论体系,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支撑。"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数字城市建设也应当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宜居生活作出贡献。

  第七、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使得“数字城市”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城市发展变迁将随着新一轮的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变革,“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城市”的新内涵。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大量采用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最后说一个解语,在未来数字城市一幅幅美好的画卷正在展开,我们有幸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时代。不断创新理念、观念,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和谐、美满。

  同志们!数字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应义不容辞担负起推进我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为数字城市的健康发展倾注热情与关注,为更美好的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谢谢各位。

编辑:jo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