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证明互花米草并不是入侵种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第五次工作会议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与美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了在湿地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并就双方下一步的合作研究展开了洽谈。中方团队首席科学家、华东师大教授陆健健在会上公布了截至目前双方合作所取得的三项重大成果。
重新定义湿地范围
通过综合两国科学家关于湿地特征和功能的多年研究成果,双方对用于科学研究的湿地给出了最新定义:处于水陆交汇之处,随水位变化形成的区间及周边受水位显著影响区域的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随时间周期有明显的水位变化,在丰水和枯水的水位线范围之间,以及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周边受到水位波动显著影响的区域合称为湿地。
陆教授说,这一定义的确立,对于明确湿地研究的范围和重点问题都给出了清晰的导向,还可为明确区域定性和湿地面积的勘测提供标准。
物种分布开始扩散
通过中美共同研究,以湿地物种扩散理论为基础,首次证明互花米草并不是入侵种,同时进一步揭示了在整个全球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布过程就是从原生地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人类活动会促进这个过程。以互花米草为例,它在全球多个地区有着20年以上的引进历史,在这些地区的互花米草都与当地原生种很好地形成了新的、稳定的群落结构,成了驯化种。
更为重要的研究发现是,在全球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互花米草在固碳方面有出色的特性,可以吸收大量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合成有机营养物并在湿地中固定到土壤中,形成封碳效应。
确立生态修复目标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湿地生态修复,应以近自然为修复目标,即尽可能地还原其自然状态下的各项外界条件,使其恢复原有湿地类型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从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湿地的作用。对于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湿地修复,应以尽可能地提高其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
通过前期的研究,中美科学家已形成了一套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体系,可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货币化,更直观地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价值接轨。
编辑:liang
相关阅读
“一带一路”峰会达成270多项成果(清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倡议。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详细】
黑龙江省林业厅签署多项湿地合作框架协议
11月22日,黑龙江省林业厅与河仁慈善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美国),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分别签订了关于加强黑龙江湿地保护管理的系列合作框架协议。【详细】
福州持续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综述
七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了让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洁净,全市上下不遗余力地对城市环境开展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福州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详细】
中国林科院湿地所加盟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
受中美绿色合作伙伴邀请,中国林科院湿地所加盟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中国林科院张守攻院长和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签署了“共同支持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协议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