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为居民而改变
在哈尔滨,修建广场一度是很奢侈的行为。在原为铁路产权的银行街铁路大院,建筑密度大,通风采光不好,如所有棚户区一样,公共活动空间等于零。在经历多个开发商与该地区“拆与建”的博弈后,市政府决定“都不要争了,拿回来做公益广场”。
在历经多年的盼望与撕扯后,这个危旧房比例极高、消防设施严重缺失的棚户区终于面临改造。现有557户居民将被易地安置到爱建社区的高层。而东起果戈里大街、西至建设街、南起民益街、北至银行街,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围合范围内,将建成一处与果戈里大街景观风貌相协调,与秋林商圈现代气息相一致,集景观、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广场。这也是我市首次按季节划分功能的市民广场冬季建设大型冰场,夏季可作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大型广场。此外,为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该广场将同时建设3.7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
在希腊语中,“Polis”(城市)与“市民”有着相同的词根。对希腊人来说,一个美好的城市,就是基于人们需求与愿望而建造的城市。能更好、更舒适和便捷地生活的城市,显然是人们当下的愿望。但像哈尔滨这样一座后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尚且薄弱,何谈城市发展和对人的关照。
来自市棚改办的资料显示,我市四环以内老城区现存集中连片棚户区99片、边角地零散棚户房614处。根据“棚改新政”,这些棚户区、棚户房拆除后,很多地方,其中包括绝大多数零散棚户房将不再建设居民住宅。其原址将建设成为交通节点、广场、绿地、旅游景观等。同时,城市铁路环线30米内棚户区总计32万平方米的棚户拆除后,将全部完成绿化、彩化或硬铺装,形成铁路沿线景观带。
伴随哈尔滨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万达、凯德、华南城等代表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相继入驻,这些项目也将在棚改疏散城市原有中心区人口密度后,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方式,从文化、娱乐、休闲等多个层面给市民带来更完备的公共空间。
棚户区“变身”新商圈
家住道外区的王女士调侃地说:“我家现在是360度观工地豪宅。”两年前,她住的楼房还是该地区唯一一座高层,如今周围的棚户区纷纷列入棚改计划。看着高楼平地起,她先是失落于自家曾经“高屋建瓴”的核心地位,旋即预感到“我家的房子要升值”。更让人欣慰的是,她的生活出行将不再与棚户区为伍。
棚改不仅改变着原住居民的生活,也将为改造后的新区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规划者将50万平方米的大片街区重新进行功能划分,分出城市无限体验区、民俗风情体验区、文化时尚创意区、休闲商务体验区四大功能区域,再通过商业、文化、房地产等不同项目的交织,使整个“中华巴洛克”产品丰富起来。在此后的运作中,他们还将通过部分高端房地产项目进行“消费人群置换”,从而让这个百年街区的市井商业味重新浓厚起来。
作为哈市曾经的三大商圈之一的靖宇商圈,在没落了近20年后将重获新生。这对整个道外区的地区经济和商业布局都将是一次新的调整。今年,我市还对道外中华巴洛克、海城街街区老街坊、南岗银行街街区等棚改项目进行修旧如旧改造,改造后除将保留原有老建筑外,还将发展多种商业旅游项目,使昔日的棚户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借助现代金融或开发商垫付,甚或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资金回笼,这些钱都花在了城市建设和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上。
棚改的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环境,拉开城市骨架。而在棚户区里,根本没有环境可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都刺鼻。下再大力气清扫也不行,要解决哈尔滨的环境问题,需要“治根”。待改造的99片危房棚户区占地约900万平方米,这意味改造后,哈尔滨将要有9平方公里的区域会变成现代化城区,路网、绿带、广场,这些代表现代城市的符号将取代低矮的棚户房,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曾居住在棚户区的10万户居民,通过原地回迁和异地安置也将与过往的生活做最后的告别,在新的现代化城区,他们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
编辑:hongfei
相关阅读
南通生态通廊:城市与自然交融的景观飘带
部分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和对生态系统的忽视,导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从而引发了诸如洪水、内涝和水污染的危机。AECOM则一直伴随着南通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且持续为其绿色建设出力,主要项目包括【详细】
苏州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主宾城市
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城市馆发布会3月29日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举行。中国城市馆发布了2018年度主题为【详细】
如何将城市里小块土地变为城市绿洲
从蜿蜒的小路到乡村朴素的大门设计,这里介绍营造城市中宁静的绿洲的10个方法。当你的室外空间是一个城市广场,如果不是特别的小,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它可以是城市中的一块花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