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看主题公园的“虚幻”魔力
在当代旅游研究里,麦克奈尔的《旅游者》是一部必读之作。该书最核心也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寻求一种与乏味平庸的现代生活相悖的“真实”。麦克奈尔认为,我们祖辈所仰赖的那种单纯、朴实、有机的生活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为强大的工业化所破坏。所以,一切都变得不再“真实”。因此,人们需要去旅游,才能获得与自己的生活圈子截然不同的真实感。
然而,麦克奈尔自己也承认,“真实”是很难界定的。究竟什么是“真实”?农村此起彼伏的麦田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更加真实吗?敦煌的斑驳壁画比北京798的后现代艺术更加真实吗?况且,越真实越能吸引旅游者吗?
不是!真实情况与麦克奈尔的论断截然相反,各种旅游数据都明确显示:最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恰恰是那些外表最不真实的东西。越是虚幻,越吸引游客。比如主题公园。
《福布斯》杂志曾经根据游客数量公布过一个“世界十大旅游点”。该“十大”中,有四个都是迪士尼旗下的主题公园。其中,佛罗里达的“神奇王国”(MagicKingdom)排名第三,加州的迪士尼公园排名第五,日本和法国的迪士尼乐园分别排名第八和第十。除此之外,其他几大旅游点也都是类似纽约时代广场之类的繁华都市区。
“真实”在这里惨败。
为什么虚幻的迪士尼能有如此魔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迪士尼带着自己的女儿逛了不少主题公园,他发觉主题公园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自己卡通片的推广,便考虑在加州的工作室周围建立一个类似的公园。后来这个想法越做越大,1955年,成型的迪士尼公园规模已经远远大于最初的设想。就连迪士尼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种将虚拟人物和故事带到现实世界,并供人娱乐的方式具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前景。
1971年,一个更大规模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在佛罗里达奥兰多市建成。从此奥兰多摇身一变,从一个濒临没落的旧式小城,成为举世瞩目的“神奇世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称赞,迪士尼的进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奥兰多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就连落户于此的NBA篮球队,都以“魔术队”(Magic)命名,由此可见迪士尼在此地的巨大影响。
在美国本土的迅速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需求,迪士尼陆续又在海外开设主题公园,并在加勒比海开辟了专门的迪士尼游船。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上海迪士尼建成之际,加上香港,中国将成为美国本土之外第一个开辟两个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国家。
麦克奈尔的理论遇到了危机,难道活生生的“真实”文化,还敌不过几个蹦蹦跳跳的卡通人物吗?其实,麦克奈尔并没有错,只不过我们看待“真实”的角度需要更有弹性。在我看来,农村的麦浪并不等于真实,迪士尼的公主也不虚幻。
正如主题公园的研究者祖琴(Zukin)所说,主题公园是一个追求个性、净化心灵、宣扬审美、烘托理想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摆脱残酷的外部世界,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安全感,它是虚幻与现实的奇妙结合。
这样看来,主题公园的卡通人物和农村的麦浪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尽管前者看似“虚假”,后者更接近“真实”。它们都是我们在世俗的现实世界里对理想“异乡”的一种想象而已。那微风中起伏的麦浪喻示着我们曾经拥有的过去,那阳光下起舞的米老鼠则代表着我们从未拥有过的未来。
这就是主题公园的奇妙之处。有的学者会酸溜溜地说:这个世界已经“迪士尼化”,人们总会对那些从未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事物产生亲近感,并趋之若鹜。但我认为,这种批判太过书卷气,正如以研究流行文化著称的马里兰大学教授敏茨(Mintz)所说:主题公园有什么不好?旅游要的不就是趣味、欢笑和娱乐吗?
编辑: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