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峡江春来早,大城绿正浓。
如果说楼宇、桥梁代表着城市的繁华,那么绿色则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位,它应是一座城市永远追求的境界。“生态立市,绿色兴政。”3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400万人民瞄准“国家森林城市”这张“绿色名片”,“三位一体”、“三林共建”、“三网融合”,建设九大主体工程和“4+3”增绿工程,新增成林80万亩。“蓝天、碧水、青山、绿地”,正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成为现实。
森林覆盖率58%,城区绿地率38.79%,绿化覆盖率4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2平方米……宜昌人民在创建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
三位一体 统筹城乡织锦绣
科学发展是统领生态建设全局的“总开关”。宜昌把“世界水电绿都、峡江森林名城”确立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新定位。在城市,拆危建绿,拆墙现绿,见缝插绿;在农村,庭院栽种风景树,山岭遍布“摇钱树”。
统筹城乡,以绿化人,宜昌把“绿”作为塑城之魂,扎实推进城区、市郊、村镇绿化“三位一体”工程建设,全市投入林业及绿化建设资金达34亿元。
以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为载体,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遵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显山露水、人景交融”,合理利用周边山体、水系,并充分考虑建筑风格、造型、色彩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提升城区绿化水平。
建绿地、扩广场、修公园,种大苗、栽好树、保成活,我市先后建成199个公园,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格局基本形成,90%以上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按照《宜昌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生态及环境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以各个生态项目为纽带,使主城区和各县(市)形成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生态城市体系。
我市创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思路,提出“一城带八极,一环连三网,三区加多点”和“4+3”增绿工程的建设战略。“4+3”的“4”指代“一环、一边、一线、一点”,“一环”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环绕宜昌城区200平方公里周边的环城森林屏障,“一边”是以江河流域水土保持为主要目的、以长江为重点的大江大河岸边生态防护屏障,“一线”是以改善旅游景观为主要目的、以“一江两山”交通沿线为重点的干线交通生态景观林带,“一点”是以美化城市、净化空气和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为主要目的城市森林及森林公园景点。
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我市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建设乡村公园,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致富。近两年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创建绿色乡镇70个,绿色村庄500多个。
三林共建 构筑库坝绿屏障
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生态问题被视为全球难题,多年来,我市唱响“保护天然林,维护生命线”的主旋律,停伐、封育、退耕、造林、改坡、迁移“六管齐下”保护天然林资源,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构筑起三峡坝库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把三峡坝库区、清江流域区、沮漳河流域区、平原林网区、宜昌城郊区作为生态建设与治理修复的重点区域,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比“十五”初期增加了111万亩、193万亩、1806万立方米和9.5个百分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8.53%,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14.22%,土壤流失总量下降了15.56%,宜昌境内长江输沙量下降80%。
天然林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有效攻克?党政领导及林业管理机关在思索。
2009年以来,我市改变传统管护方式,在全市天然林保护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看守森林、监测病害、防火预警,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电子安全信息网。在天保工程中加速建设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森林面积的增长。
变“看守林业”为“发展林业”,“4+3”增绿工程中的“3”就是要通过经济林建设,提高林农收入,提升林产工业水平,做大做强以核桃、油茶、工业原料林为主的三大林业产业基地。全市现已种植核桃、油茶和工业原料林40多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总规模达到368万亩。
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林业基地发展模式,坚持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道路,全市建成速丰林基地300万亩,经济林基地268万亩,中药材基地233万亩,千亩以上的基地达到220个。先后形成了兴山核桃、长阳油茶、五峰茶叶、夷陵茶叶和柑橘等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大县,培育形成了华饴木本油、神州能源、星球木业、坤艳药业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
近两年来,各级务林人结合全民创森,延伸对绿色事业的追求,把探求的眼光盯向了长江三峡、清江画廊和通向景区沿途的风景旅游林建设。两年来,宜昌市和各县(市、区)围绕通向各风景区的主次干道、江河两岸、景点景区等重点区域,着力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三网融合 打造峡江新亮点
宜昌在城市高速发展期到来时,提出路网、水网、农田林网相融合的“绿色宜昌”理念。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把路网绿化纳入到“绿化宜昌”建设的整体规划中,通过对高速公路、铁路、县(市)道路和重点乡村公路两侧进行有效绿化,使其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协调。
遵循“自然化”和“乡土化”原则,提高宜昌路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综观宜昌通道森林工程建设模式,探索出路侧绿化、边坡绿化、互通区及隧道出入口绿化、中央分隔带绿化、服务区的绿化及取弃土场的绿化模式。
驱车行驶在宜昌的各大高等级公路上,名优树种高大规则,给人“人在车中坐,车在林中行”的美妙感觉。道路林网实施两年来,全市重点建设了“一江两山”交通沿线林业生态景观工程,绿化国省道、县道、乡道2771公里、2030公顷,绿化率达到89.3%;绿化高速公路258公里、516公顷,绿化率达到100%;绿化铁路141公里、180公顷,绿化率达到87%。
我市以每亩每年给予合理期限的补偿,向农民借地绿化,所种林木按“属地所有”给农户发放林权证,并按非规划林地造林属性管理。这种方式被农民形象地称为“人在家里躺,钱在树上长”,既解决了绿色通道的用地,也解决了农民的收益问题,达到了双赢效果。
确立水系森林工程建设重点,对饮用水源水库库周和穿(绕)城镇的江河两岸整体建设,绿化一片、成功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近几年来,着力加强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等主要江、河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水岸平均绿化率达89.2%,形成了宜昌城区、宜都、枝江等一批山水相依、山清水秀的滨江城市带。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国际濒危鸟类中华秋沙鸭光临三峡库区。
为了保护好宜昌的大粮仓,林业部门加大力度,引导农民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并举,网、带、片结合建设农田林网。截至今年1月,宜都、枝江、当阳完成农田林网1500公顷,控制农田面积8300公顷,基本农田控制率分别达到92%、87%、86%。
河湖澄澈如玉,青山碧绿如画,城市绿翳温馨,乡村充满生机。全民创森的宜昌,不仅成为了区域林业经济的一个样本,更树起了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森林城市新标杆。
(本报通讯员 艾前进 本报记者 向晶方 本报实习生 李双双)
编辑:vivian
相关阅读
西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日前,记者参加了青海省西宁市主办的以【详细】
“五个理念”创建森林城市
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增进民生褔祉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时专门强调,要着【详细】
森林城市建设要警惕“绿色大跃进”
森林城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直接体现,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兴起。新华社记者在多省采访发现,部分地区森林城市建设有所跑偏,存在奢侈化、媚外化和景观化等问题。【详细】
中国将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中国正加快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到2020年将建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这是记者从1月26日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座谈会上获悉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