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国际雕塑公园景观设计

2012-02-10 10:57:00         来源: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院     浏览次数:

        艺术、生态和人性

  雕塑公园,从命题层面上理解,是一个展示雕塑的场所。设计者须通过环境烘托雕塑,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形成人与雕塑的互动。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它须要面对这个时代中人与环境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是人性化问题。可以说艺术、生态和人性,是本项目需要解决的3个基本命题,我们将设计理解为表达与平衡这三者关系的过程。

  三者分别有不同的出发点,从生态角度讲,最少地利用资源,最少的人工介入以及运用自然做功,是生态的出发点;从人性角度讲,人们总是试图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并享受更多便捷;从艺术角度来讲,艺术的表达源于对语言的组织,源于人们对其语言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无论艺术语言复杂与否,都能产生美。

  在处理三者关系时,设计的繁与简应该被辨析地看待。在既定的空间中,丰富人们的体验是设计的方向。

  本方案利用控制节奏的方式来实现这一需求,通过构图,布局关键的体验点(点即场所),再运用线(行走轨迹)连接不同的点,实现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充分发挥点的作用,使其带给人们丰富的体验。

  本项目的总体布局包括中心园区和L型带状园区。在公园中心区,利用一条曲线的路径兼廊桥串起6个“灯笼”主题场地。一条曲线结合6个点解决了中心园区的参与问题,也实现了艺术表达。曲桥以符合安全需求为原则,从最基本的结构出发进行极简设计;而点状场所的设计则趋向丰富性,以增加体验的魅力。L型带状园区同样利用点线面的对话,并与可参与性的雕塑相结合,使这一公共空间的活跃性被增强。

  

公园内雕塑

  艺术、生态和人性与三者相互碰撞,相互妥协,最终相互渗透。我们无法做到生态的原教旨主义,同时我们也无法一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顾及生态与可持续问题。而艺术的表达必须兼顾两者,在繁简之间游弋。

  而三者的共同取向又是什么呢?设计最终创造了什么?设计的终极创造是被赋予一贯的历史中的永恒呢?还是可持续语境中的变化呢?

  我们创造的空间,是让自然做功,充分赋予其变化?还是以永恒不变为表达的主体呢?这一问题也须被辨析地看待。我们将其最终的问题理解为是材料的问题,从广义上讲,也即资源的问题。回顾人类历史中伟大空间的创造,大多数都符合维特鲁威的“坚固、适用、美观”的三原则。

  当代景观、抑或说现代景观较之传统景观的巨大变化,便是当代景观的可变性。恒久、坚固、耐用,不再是设计的核心,具有原始力量的材料的特性被抛弃或被掩盖。在本项目中,材料的原始性是表达的核心,遵循的原则是尽量减少材料的加工环节,并就地或邻近取材。对植物而言,结合自我选择性强的次生林的运用,保持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是设计的核心,也就是提倡低维护性和“野草之美”。具有原始状态的材料和自由生长的植物之间的呼应存在于诸多场所之中,体现了原始和狂野的力量,也是对生命力的一种表达。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