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实现从“黑色”到“绿色”的蜕变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小桥流水,鸥鸟飞翔,对有着鹰城之称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市民来说,这样的图景不是梦幻般的遐想,而是真实的家园。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举措,科学谋划、强力推进,成功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等称号,成为中原腹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手笔绘制蓝图
城市改造,规划是引领和关键。
平顶山市十分重视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城乡规划由过去“摊大饼”式随意性扩张模式,向规划引领、刚性约束转变。如采取组团开发的概念,把城市结构分为北部生态功能区、东部高新复合型功能区、南部湛南新城、西部新区建设等若干组团。目前,中心城区建设区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备受各级政府关注、市民群众期盼已久的29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审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县城和36个中心镇扩容规划基本完成修编。到2015年,将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的现代城镇体系,全市城镇人口将超过2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平顶山市大手笔绘制蓝图,继续拉大城市框架,为该市远景建设制定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础建设注重民生导向
为了破解愈来愈严重的堵城通病,顺应市民强烈的呼声,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从市民最关注的城市道路入手,坚持科学谋划、长短结合,打通断头路和丁字路,西南环建成通车,新建改建道路21条,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1.43亿元;为了加快构建立体化的城市步道交通体系、缓解人流过街的交通压力、有效疏导交通瓶颈,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该局在市规划、交通等部门的协助下新建了5座过街天桥,这5座人行过街天桥的建设引入了市场机制,全部由社会化融资完成;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该局协调设立了城中村和旧城改造联席会议制度,使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呈现出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态势,2011年底,该市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主体完工400万平方米,平顶山市被评为河南省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局加强对各县(市)的指导力度,六县(市)在推动县城和小城镇提质扩容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7亿元,新建道路100条、桥梁69座、垃圾中转站6座,新增绿地80万平方米,县(市)城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其中舞钢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城市管理日益规范
市容环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城市管理先进经验,积极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实现管理中心下移,不断加大市容环境督查力度,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排名”制度,调动了各区工作的积极性,推进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市容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活动,推行市政基础设施网格化管理模式,采取“领导包路、职工包段”等方法,对市管的37条市政道路实行定人、定岗、定路段、定责任,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1年4月,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启动了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了城管事件处置系统,该系统运行以来,日均发现和处置城管事件近200件,初步形成了“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优化了城市环境。
与此同时,平顶山市为加强城市管理,重拳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拆除违章建筑155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
园林绿化突出生态宜居
平顶山市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平顶山市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融资渠道,筹措资金20.6亿元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坚持造一房绿一点、筑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多渠道扩容城市绿化量。
2011年,该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3.1%,绿化覆盖率为38.42%,人均公共绿地9.1平方米,先后实施了建设东段迎宾大道绿化和西段快速通道等10多条道路的绿化工作,城区道路绿色面积达86公顷,并采取拆迁建绿、社会单位建绿等办法,在全市新建游园89处。同时,通过开展城市“细胞”增绿创建活动,使平顶山市市级以上园林小区达到74家(其中省级14家),占全市小区总数的75.4%;市级以上园林单位200家(其中省级46家),占全市单位总数的68.8%;全市城市达标道路达到35条道(段)。
该市在矸石上绿化,把连接新老城区的采煤塌陷区地建设生态园林4000余亩;在荒山造林,在市区东部荒山马棚山开展绿化造林400余亩;在塌陷区造园,建成西湖、建西白鹭洲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此外,该市高度重视市民休闲娱乐场地的整修改造,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对湛河公园、青年公园、河滨公园、山顶公园整治园容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湛河公园被评为全省“十佳城市滨河景观”;初步形成了“二带一心一轴七廊”为主的绿化体系;城区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334天,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满鹰城”的蜕变。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