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西宁如何破解建设宜居城市难题
西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把西宁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宜居是一个城市的根本属性,建设宜居城市是对建设生活幸福之城的最好回应。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要破解西宁建设宜居城的难题,需要准确把握宜居城的内涵,以城市产业转型为先导,夯实宜居城市的基础;以城市生态修复为核心,塑造宜居城市的形象;以城市道路功能完善为根本,提高宜居城市的品质;以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打造宜居城市的亮点。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居住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底蕴厚重,社会安全祥和,具有建设宜居城市的良好基础。近年来,西宁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城市有形的硬环境与无形的软环境相互支撑,做到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我们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是宜居城市的建设直接受制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西宁主城区位于四面环山的错位十字型的川道之中,狭长的空间受到河流、铁路及其站场、封闭式公路等设施分割,以及地质灾害区的影响,市区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就目前西宁的行政区划、可用土地和环境容量来看,未来发展的空间明显不足。而且西宁是国家生态敏感区,开发建设的生态修复门槛非常高。在这样的瓶颈制约下,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西宁城市转型的先导,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尽管近年西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控制结构性失业等压力下,产业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大,产业结构的重型化特征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比重小,推动经济发展转型难度较大。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尽管初步形成以硅材料和光伏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藏毯绒纺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但调整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任务艰巨。西宁产业转型还有很多门槛要跨越,产业转型的道路还很曲折漫长,这直接影响到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是宜居城市的建设直接受制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城市环境容量超载,生态环境质量不稳定,是西宁建设宜居城最明显的“短板”。可以说没有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环境质量的稳定好转,就无法建成宜居城市。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不仅要截污治水,控制烟尘,建设生态绿化工程,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系统性强、难度大,绝非朝夕可成。此外,城市环境污染涉及的空间范围往往是区域性的,污染的治理必须区域联动才能见效,而行政区划的分割及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缺失,使得生态环境修复的区域内合作难以同频共振。如何建立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动机制,成为西宁城市生态修复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三是宜居城市的建设直接受制于城市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复合型人工系统,包含有环境、经济、社会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组织与自组织又是同时进行的。宜居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城市系统的发展规律,既要优化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又要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这就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相互呼应,统筹推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多类型的社会群体,如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城市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同时,通过城市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步调适好城市的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实现城市整个系统的健康有序运行,是对政府能否成功调控城市现代化建设、科学引导城市化发展的重大考验。
调研认为,西宁的城市发展不能简单化为产业转型,也不能混同于社会转型,其要点主要有三方面:城市发展由以经济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由单中心圈层式拓展转向多中心组团发展;城市性质由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生产型城市转向管理型、服务型、创新型城市。目前,西宁应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加快城市的转型发展,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的新跨越。
(一)以城市产业转型为先导,夯实宜居城市的基础。城市产业转型是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对于产业结构偏重偏低的西宁来说,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是西宁建设宜居城市的首要任务。
(二)以城市生态修复为核心,塑造宜居城市的形象。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设置的4个否定性条件中,有2条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相关。在城市环境复合污染的侵袭下,失衡的城市生态系统已不能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进行功能恢复,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并维持自然生产力。在城市建设上要既借鉴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的合理元素,又吸取“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突出“有机”二字,坚持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让生态成为活的生态、生活化的生态,让生活成为生态化的生活。
(三)以城市道路功能完善为根本,提高宜居城市的品质。城市道路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有限的道路面积如何分配给各种使用者,这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近些年来,西宁市为了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了修路、扩路、增加道路面积总量上。这种“造路”运动,在一定时期之内具有合理性。但路不可能无休止的“造”下去,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路权分配政策,使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用到它最该用的地方去,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政府制定路权分配政策,其价值取向应遵循以下原则:1、行人与车辆:行人优先。2、公交车与非公交车:公交优先。3、公车和私车:应先限制公车。4、大马路和街道路网:街道路网优先。
(四)以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打造宜居城市的亮点。政府在推进城市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应以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对城市各子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城市生产发展、生态优良、生活方便、就业充分、社会稳定的一体化。宜居城市的创建不同于国家卫生文明城市的申报评选,其创建内容不仅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范畴,而且国内没有权威组织考核认定,创建宜居城市将是政府引导下的城市自觉行为。西宁在进行国家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这些工作与宜居城市的建设都直接相关,并且在内容上多有交叉,完全可以以创建宜居城市为平台,对这些行动、工程进行统一整合,更好地彰显建设宜居西宁的城市发展主题。
编辑:fengxiaolin
相关阅读
香港为什么是中国最宜居城市?
当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里说,香港的高楼令人窒息,让他无比怀念北京的大树。后来,他又在《香港的鸟》里说,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双层鸟笼,没有鸟能够在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飞。【详细】
罗华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历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清洁的土地、高标准公共卫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洁宜居城市之一。不过早期新加坡的情况并非如此【详细】
锐评:宜居城市应该有大树扎根的空间
27日夜间,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风骤雨。在齐鲁晚报的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上,很多壹粉晒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树被连根拔起的景象。个别倒下的大树,砸到了停放在路边的车,即便没有诸如此类的经济损失,看到生长了多年的大树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