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更需被理解的彼得·拉茨

2012-03-01 08:39:00    作者:赵元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人们可能会在某些时刻胸怀宇宙,心游太极,但更多的时候则不得不关注街头巷尾、工作场所和家门口的地面上的环境,并因此感到一点安慰,欣悦,或者引来一声糟糕的叹息。

  一座城市的能量,如果不是被人为的牵制、抵触、曲解的纠缠白白耗损,人们就可以多花一些心思想一想,怎样把那些重要的公共空间,规划、整理、装扮得如私人家庭里的一样细心。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人文环境的外现,景观设计师的角色和责任就在于这种文明属性和人文环境的物质外现。

  但是这种物质的外现的主导核心,在于技术,也在于视觉艺术;而从世界文明乃至文化的当代性来讲,与其说在于视觉艺术,不如说是非视觉性的当代思想文化意识的物质外现的一部分。这正是景观设计的设计性所在。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或者说一个体现了较好的景观设计的区域的景象,在视觉感官的背后,必然存在当代思维的痕迹。所以,世界级的好的景观设计师的作品,必然与人类历史的现代化、后现代化进程,发生或深或浅、或自觉或下意识的对话。

  年近80岁的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先生,是一位物质的设计者,人们用"生态主义"诠释他的设计思想,并对他一生持之以恒去做的各种技术手法的实验以及对于实施设计项目所表现出的坚持性,表示敬佩。人们甚至要问,为什么他会如此持之以恒地做他的后工业景观设计,--如果普通的中国游客,在随旅游团到德国观光时干脆放弃去看他的后工业改造景观,如果景观设计专业的师生们一连看了多个他的景观作品,也会感到重量级的重复和疲劳?而这些接受反应,恰恰说明拉茨的作品的密码不在于感官的愉悦性,而在于一些思维和理念的渗入。

  而即使在视觉艺术领域,到了二十世纪,大工业化时代,代表时代的美学品质也不在于体现感官的愉悦性,而是一种思维的文本性。

  拉茨是生长在二十世纪的欧洲的人(当然二十一世纪他仍活跃在世界景观设计行业的领军队列)。作为欧洲二十世纪思想学说的精华,德国哲人本雅明提出了"拾垃圾的人",这是一种直接面对现实存在的工作对象的工作方法,也体现出对待人类自身通过时间和实践所酿造出的文明的态度。

  这种在陈旧和破败当中的拾拣,是不是一种绝对的苦差呢?是不是唯有不断消费和丢弃,日新月异,才是人的幸福所在?我们看一眼大自然的美景和华美的房子,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发出赞叹,但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复杂性作用于个体的精神组织的更为复杂的影响,以及人们投向必将无穷尽的历史纵深处的目光,并不能完全凭借愉悦的优美感就得到心满意足的回应。

  拉茨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他所身处的空间(工业为世界之最的德国)和时代(战争与国家分裂的二十世纪)的历史。

  他消解了以往工业时代的生产建筑结构,同时赋予它们另一种结构。他排次"秩序",但要建立一种工业的"系统"。他的身上,出于对于专业工作的科学的、严肃的态度,体现出一种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过度的精神痕迹。难怪他的改造自后工业废墟上的公园,吸引了更为年轻的一代。

  景观设计师,是物质的设计者。拉茨先生在回答媒体提出的全球文化差异问题时,他以物质的通约,找到世界大同的连接点。他对提问者说:宗教性的庙宇可能含有太多的文化上的东西,但我们修建的报告厅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那个投影仪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拉茨

编辑:zhaoyu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成功的景观设计轻松拯救空间颜值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对于自然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详细】

绿色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绿色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家推荐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各种因气候变化、农业改革、城市交通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欧盟提出希望改善欧洲自然环境,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也宣布,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未来景观设计的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