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主动轮
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这个宏伟目标已经化成七百多万合肥人的自觉共识和奋斗目标。如何将这宏伟蓝图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业已引起全市乃至全省人民共同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深入思考。
实现宏伟目标的逻辑路径
2010年9月21日,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提出,从我省情况来看,合肥要成为特大城市,应当是区域内的总人口包括城市的和农村的,至少要有1000万,城市化率至少要达到75%~80%。区域性特大城市这个宏伟目标可分解成“人口达到1000万”和“城镇化率达到75%~80%”这两大具体目标。如何实现这两大目标?“人口达到1000万”是个数量目标,属于规模上的扩张;而“城镇化率达到75%~80%”不仅是个数量目标,更应该是质量上的目标,是居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之一。这两大目标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人口的增加,然后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正是城镇化的根本要义。因而城镇化应视为实现“人口达到1000万”和“城镇化率达到75%~80%”这两大具体目标的最佳突破口,亦是推动合肥市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主动轮。
实现两大目标的逻辑路径常见的不外乎三种情况:其一,先实现“人口达到1000万”,再“城镇化率达到75%~80%”;其二,先实现“城镇化率达到75%~80%”的目标,然后“人口达到1000万”;其三,城镇化和人口增加同时开始、同向而行。纵观以上三种路径,权衡利弊,选择第三种路径应是上上策。
推进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首先,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要由“规模扩张”型向“重视质量”型转变,切实转变城市功能建设,重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整体实现大进步。一是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县市区、开发区的规划要与全市的总体规划无缝对接,纳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要增大城区体量,才能增大辐射带动作用。当前,要科学规划、优先发展合巢沿湖之间区域,整合滨湖新区、原地级巢湖市正在开发的滨湖新城,切实把巢湖市变成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填空式发展,使合巢融为一体,壮大合肥城区体量,提高承载能力。二是科学修编产业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的发展,而非一味迁就企业的意愿,影响整体发展。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中主城区要尽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要尽可能地让位给县市。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互助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发挥协同作用。招商引资政策应该设立底线,科学安排企业落户,按照产业分工、规划安排,杜绝随意化,在市域范围内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富裕。
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二者相互促进。产业选择,要针对现有的产业优势,既要顶天立地,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脚踏实地、铺天盖地,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合肥八大产业集群分工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主导产业链不长,带动作用不大,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产业链没有有效对接。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要始终围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加大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同样的投资,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是重化工业的3倍以上,针对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定位,应该加大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产业大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就业人口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带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是应该城镇化的主要对象。要尽快出台有关措施,比如鼓励已经工作三年的农民工转为居民等,从社保、公积金等方面给予补助,切实解决其进城困难。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创新型试点城市犹如强大的“人才磁场”,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比如硕士学历以上的人工作一年后,即可安家落户。三是吸引民间投资,刺激投资需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政壁垒,积极利用民营资本,加快城市建设。积极采用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运营-转让)、PPP(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城建项目的融资创新。四是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率先垂范,大力提高管理效益与效率,练就驾驭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管理才能。
要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城镇化是历史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它与新农村建设是相向而行,并非互相抵触。城镇化会带动对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明水平,有助于农村深化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又能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合肥是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应藉此机会加大改革力度,鼓励农民依法流转土地,释放隐蔽性劳动力,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市行政学院)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成都建设1.7万公里天府绿道
特大城市变身森林公园:成都建设1.7万公里天府绿道,探索“现代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